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 不滥刑才有好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刑不上大夫”是儒家一个很经典的主张。这个主张被作为儒家思想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顽固保守的一个明证,曾经遭到过非常激烈的批判。
“刑不上大夫”的“上”字就是“加于”或“施于”的意思,大多数人认为,“刑不上大夫”就是大夫不受法律制裁,意味着大夫享有超越于法律的特权。但是,“刑”等于法律制裁这种理解恰恰是有问题的。在儒家提出这个主张的时代,“刑”是有特指的,它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就是所谓肉刑。第二是笞刑等体罚刑。第三,受刑还意味着遭到刑吏狱卒的种种人身羞辱,让人彻底失去尊严。
在现代社会,除死刑外,不仅肉刑、笞刑等体罚刑已经取消,对罪犯的人身羞辱也被法律所禁止。新加坡保留“鞭刑”这一体罚刑,就经常受到国际人权组织的批评。由此可见,今天,不仅“刑不上大夫”,而且“刑不上庶人”。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知道,“刑不上大夫”意味着保证大夫们的人身权利和尊严,也可以降低政治生态的严酷。这比起法家的严刑峻法无疑更文明、进步。当然,这个文明程度的提高还有局限性,因为它还没有扩展到庶人。对庶人,从宽容与人道出发,儒家也提出过轻刑或慎刑的观点。
比如曾子就主张轻刑。荀子虽然主张重刑,但他同时也说:“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他还说:“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也就是说,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宁可让有罪的人侥幸逃过刑罚,也不能让好人受到损害。
“刑不上大夫”并不等于说大夫们就不再接受法律制裁,而是说制裁要改以其他较为文明的方式,比如监禁、赐死等。公元前170年,汉文帝的亲舅舅薄昭犯了死罪,汉文帝派人穿着丧服到舅舅家里哭。薄昭没有办法,只得自杀。这也可看出,刑不上大夫与不受法律制裁其实是两回事。
法家的“一断于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平等的,但在实质上,不过是一份平等的残酷,如果上层人物都可以残酷对待,那么下层人物的命运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刑上大夫”的时代不可能是好时代。
别水/整理
●阿杕(学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