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将道德棍子从“职粉”头顶移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职粉”们没有违背法律,至于道德,当然不会纯洁无瑕,但远远未到触及道德底线的地步,无非是多元社会自然催生的一个果实。 
  在“追星”刚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代际差异鲜明的人士曾经忧心忡忡:为得到歌星的签名守一整夜,得到偶像的拥抱能当场晕厥,这样的一代人还有希望吗?
  现在如果还有人提出类似的疑问,就近似于一个笑话了。因为追星已成为一种职业,名为“职粉”。过去老师长辈一句“追星哪能当饭吃”的责问,可能会让少男少女们哑口无言,现在则会得到理直气壮的回答:当然能。当下的“职粉”,哭红双眼、疯狂尖叫、幸福得晕倒等种种疯狂表演,都是可以“当饭吃”的。近日《北京晨报》就披露了“职粉”追星的明码实价:举举牌子20元,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哭到昏厥200元……
  粉丝成职业,崇拜有价格。有人从中看到了“让人忧伤的道德问题”,《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文章指出,“‘职粉’的演出目并非单纯给哪个明星制造一种幻象,而是意图合谋通过热火朝天的人气场面,激发起民众娱乐消费的欲望。说穿了,就是一场骗局。”这样的道德棍子,年轻的“职粉”们恐怕是承受不起的。 
  从经济学上讲,需求就会产生供应。“职粉”最大的需求者当然是明星和造星公司,疯狂“职粉”也好,炒作“星闻”也罢,都顺应其需求。“职粉”本人自然也是受益者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想想“职粉”们千元到几万的月薪,也算是自谋生路,解决就业负担了。
  谁是“职粉”这一现象的受害者?似乎是公众。“职粉”的表演,诱导了公众的从众心理,激发了娱乐消费的欲望,这是评论者归纳的罪状。但是我忍不住要问:消费是一件坏事吗?娱乐消费是一件坏事吗?没有包括娱乐消费在内的消费行为,人类生活该是多么无趣!
  “职粉”们没有违背法律,至于道德,当然不会纯洁无瑕,但远远未到触及道德底线的地步,“职粉”无非是多元社会自然催生的一个果实。这个果实说不上多甜,但也说不上多苦。我们能接受地产开发商们布置的排长队的“购房者”,为什么就不能接受“职粉”呢?
  “职粉”的出现,还有一个意外的效果,它戳破了全身心崇拜的神话。过去的理解,要求崇拜者只能贡献,而且毫无保留。而“职粉”告诉我们,不论你多么伟大,你都不可能不偿付任何代价,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崇拜。这是否也可视为多元社会的一个进步?
  默如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