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总结“对张艺谋的骂”:究竟谁是“文化怪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近有媒体关于“对张艺谋的骂”,作了一个总结,谓之曰“张艺谋批评史”,有一些问题着实让人引发深思,既考量张艺谋,更是在考量我们自己。 
  比如,究竟谁是“文化怪物”?
  有人评价说,“一个问题成堆的电影体制,把好端端的张艺谋变成了一个文化怪物。这个富于才华的导演,最终辜负了我们25年前对他的热烈期待。”这是在批评张艺谋还是在批评电影体制?
  又有人说,“当年对张艺谋的捧,是从对谢晋的贬开始的。”说什么“谢晋电影时代应该结束”,“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试问:《芙蓉镇》不好吗?《鸦片战争》不好吗?这世界有完美的导演吗?有一点不完美,就全盘否定,这是不是“一刀切”的“文革”遗风? 
  中国的批评史,似乎有一个固定模式,要树谁必先打倒谁,哪怕没有什么证据,也秦桧一般“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有人说,没想到的是,“张艺谋后来会变成谢晋第二,并且比谢晋还要谢晋。”此话怎讲?在中国的导演中,能比谢晋、张艺谋更出色的导演有几个?
  比如,什么叫“朱元璋式的传奇”?
  对于张艺谋当年两进两出电影学院,有人总结说“张艺谋登上电影行业的历史舞台,是一个刘邦式的故事,一个朱元璋式的传奇。”刘邦怎么了?我们不能因为司马迁对其有成见就认可了他的评判;朱元璋又怎么了,因为他删了《孟子》就一棍子打死吗?
  1988年2月,《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有人评价说是“为国争光”,难道没获奖就没面子吗?诺贝尔奖设了多少年,有我们中国人得吗?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低人一等吗?有人增兵阿富汗也能得个“和平奖”,莫非你也羡慕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国争光”的评价刚刚面世三个月,以《中国电影报》为阵地,一些人露出了“大批判的嘴脸”:什么这部电影是“丑化、糟蹋、侮辱中国人”的影片,《干涸的心田》一文索性将批评的调子升格为“辱华”。能不能有一点理性心态?能不能对己宽容也对别人宽容?
  再比如,张艺谋哪里“丢中国人的脸”?
  《菊豆》是什么?有人说这部电影有“窥阴癖”。那么是电影流氓,还是评者流氓?正如到今天,仍然有人评价邓丽君的歌是“靡靡之音”一样,那么是不是评者有问题?
  等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出,大批张艺谋就成了一股潮流,说什么这是在“揭露中国阴暗面”。当年柏杨先生写《丑陋的中国人》可是遭了很多的热批,难道你身上有错还不许别人指出来吗?你怎么这点气量,难道你“随地吐痰”难道你“三妻四妾”还不允许别人评论吗?
  有一位华侨评价说,“张艺谋执意用这些丑化中国人的片面的东西去取媚于洋人,换取洋人一大堆的奖杯。”他还说,每一个海外的中国人都承受着鄙夷。对此张艺谋的回答可谓是“字字千钧”:“我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表现高墙大瓦,一成不变、坚固的东西对人造成的压力和桎梏。点灯、封灯、吹灯、灭灯,我们加了很多的仪式。我觉得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就像仪式一样每天在重复,包括我们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这些形式感构成了一种象征性。可以说,这种象征隐含了我在那个年代的一种忧患意识。当时,审查时给我的电影下了一个结论‘沉渣泛起’。”
  《大》片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面对如此的“推崇”与“赞美”,又有人站出来评价说,“《大红灯笼高高挂》为洋人而写的意向更为明确——大红灯笼是专制和淫邪的。这种在西方观众窥视和有意制造的被看的‘东方奇观’中,张艺谋日渐明确自己的电影观众不再是中国市民,而是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的评委。”
  懂得一点事实真相的人都知道,《大》片改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苏先生写这部小说是给外国人看的,怎么到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变成了给洋人看的呢?难道我们在外国人面前亮亮我们的短处不可以吗?难道你天天讲日日讲“四大发明”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吗?
  更有甚者,居然有人给张艺谋定性为“出卖民族、出卖中国人,以取悦外国评委及观众。”是啊,那时“文化大革命”才结束没多长时间,有些人仍然活在过去的思维之中,即便是到了今天不是居然还有人为“四人帮”鸣不平吗?“文革”呀,“文革”,看来中你的毒的人还大有人在啊!
  很多人都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可惜没能在国内公映,张艺谋为此还遭到两年之内停止与境外投资方合作的处罚。有谁想过张艺谋要施展理想的难处吗?怎么到处只是“羡慕嫉妒恨”?
  因为《一个不能少》被拒(理由是“替政府作宣传”),张艺谋致信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我不能接受的是,对于中国电影,西方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种‘政治化’的解读方式:不列入‘反政府’一类,就列入‘替政府宣传’一类,以这种简单的概念去判断一部电影,其幼稚和片面是显而易见的。”
  也许,外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张艺谋有很多片面性,我们可以理解,可是我们几乎与张艺谋一同成长的国人对张导总是“另眼相看”横加指责实在有些过分。前不久,张艺谋从奥运会与国庆晚会的导演身份走出来,拍了一部《三枪拍案惊奇》,又有人不舒服了,说什么是“刘老根加长版”,怎么,不好吗?难道张艺谋不可以改改戏路子拍一部喜剧吗?
  应当说,我们的社会永远不缺少评论家,问题是,我们不论是评论人还是评论事,都要根据我们的国情,都要考虑时代的背景,更要考虑当事人的实际素养,评论要实事求是,要与时俱进,要多鼓实劲,切不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切不要胡乱批评,给我们一种像当年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借批鲁迅而“扬名”的感觉;更不要动不动就给人家“扣帽子”、“打棍子”,“文革”都过去30多年了,难道还阴魂不散吗?
  王世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