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孟繁华:文学批评的建设意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学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无论文学评论怎样被诟病或不被人待见,也无论这个行当在当下多么惨淡地经营,我看到的情况是,还是有人、特别是年轻人仍然飞蛾扑火般地投身其间,仅此一点,文学评论的价值就还在不断地被证明——文学评论没有、当然也不会死亡。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过,判断文学评论究竟发生了什么,应该像判断文学创作一样,要看它的高端成就。只有高端成就,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评价文学评论当然也应如此。当下文学评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校,高校庞大的文学研究和教学力量,决定了它培养文学评论后备力量的生产能力,它的供求关系虽然已经失调,但丰厚的人才资源储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梁海工作在高校,她出身于古典文学专业,但从事的却是当代文学批评。这个情况似乎匪夷所思——高校文学专业历来厚古薄今,当代文学不大被作为“学问”对待,梁海却偏偏对当代文学情有独钟,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明珠暗投令人惋惜之举。当然这是一个偏见。事实上,学古典文学的人来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先天的优势自不待言,深厚的国学功底会使当代文学研究更见功力。梁海的文学评论在这方面已初露端倪。她的这部命名为《小说的建筑》的评论集,从美学、作家论和思潮现象不同的角度,对她视野所及的当下小说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评论。这些文字不仅显示了梁海的知识背景,同时更从不同的方面显示了她作为新一代批评家的立场、姿态和眼光。 


  梁海作为年轻的批评家,本来应该更前卫,并通过前卫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新锐”,然后再慢慢地学会守成或沉稳,80年代走过来的批评家大都是这样的路数。但是,梁海也许是学习古典文学的缘故,她不是靠语出惊人引来诧异的目光,而是凭借对文学内在规律的理解表达对文学的看法。比如她谈论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时说:“批评的生命力在于批评家善于发现美的力量,于此同时显现批评家的灵感、灵魂和智慧,以及积极地参与美的创造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的远离甚嚣尘上的商业、消费主义侵袭,不为市场经济规律所收编和腐蚀,在一个社会价值体系普遍混杂的时期,保持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性,倡导一个属于文学的审美标准,重建我们今天文学批评的秩序、理想机制和良好的生态与形态,让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一道,凭借美的力量一同达到美的境界。”发现美的力量,达到美的境界,这样的批评语言好像很久没有人提及。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老掉牙的“陈词滥调”是不值一提的。但梁海却敢于坚持这个看似常识却正确无比的观点。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些时候“守成”比“激进”还要需要勇气,还要困难。“激进”容易获得掌声,“守成”的命运大体都要背负骂名。年轻的梁海敢于如此实属不易。 


  当然,梁海对当下的文学批评也不是没有看法,她在《学院批评的原创品格》中说:“文学批评为何被斥为失语?我认为,除了来自社会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外在因素之外,就文学批评自身而言,归根结底就在于一种原创力的丧失。”“批评与创作一样,最能震撼人心、最具鲜活生命力的部分恰恰在于以厚实的人文积淀、丰富的艺术经验、细腻的情感、清醒的洞察力和审美判断力为基石的原创力。”她援引法郎士的话说:“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里的冒险。”批评需要原创性,这一看法无疑是极其正确的。多年来,我们的文学批评究竟有多少原创的东西,也确实值得我们检讨或反省。但是,这个原创性又与普遍性有联系。多年来我们对中国文学怎样走向世界的问题一直难以释然,一直耿耿于怀。但在梁海看来:“21世纪与20世纪一样,所面临的同样是人的问题。我们怎样努力地写好人的存在状态和呈现其内心的精神依据,并显示一个作家所独具的艺术个性,显然是文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个角度看问题,原创性又有普遍性作为前提。这些看法都显示了梁海很好的理论修养和建设的文学批评意识。另一方面,是梁海分析评价具体作家作品时体现出的眼光,她对苏童、阿来等人的评论,都给人新的启发;她对格非、张学昕等批评家的评论的评论,也多有创见。比如她说:“阅读《南方现象的诗学》,在苏童的小说和张学昕的双重文本之中,我深深感到才情不仅是风花雪月,不仅是亭台楼阁,才情原来可以如此厚重和深沉,它能生发出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在文学式微的时代对文学的敬畏,以及对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坚守和执著。当人们早已习惯了在宏大叙事下的喧嚣,习惯于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的笼罩下,亦步亦趋地临摹的时候,或许,这种来自心灵的才情的流动、凝结与升华,恰恰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文学研究与批评弥足珍贵的质地和存在的理由。”这是知人论世感同身受的再批评。我相信被批评的对象会欣然接受梁海的这些看法。 


  这是一个纷乱混杂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建设的文学批评非常重要。当然,建设并不意味着“护短”或做“好好先生”。批评和肯定都意味着建设,关键是我们的动机。在我看来,梁海作为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她最可宝贵的品格就是文学批评的建设意识。 


  (《小说的建筑》梁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