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被”商品化:国学推广的一种偏离(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孔子2000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毋庸置疑,近年来,学界、媒体以及相关文化企业在传播国学[①]、推广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界,国内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成立国学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其它相关研究机构;媒体方面,从央视《百家讲坛》、地方电视台的国学讲座,到纸质媒体《光明日报》国学版、网络媒体百度“国学频道”,新浪乾元国学博客圈等;相关文化企业,与媒体、学界合作开办了各式的国学培训班、国学培训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但也是在这一契机下,某些人却假借传播国学、推广国学之名,将国学当作品牌,通过大众传媒炒作营销他们所谓的“国学”(诸如某些毫无学理根据的“食疗法”、“养生术”)以牟取暴利。国学从“品牌”被假借、被炒作营销、被谋取暴利,无疑国学被作了“品牌”商品。考虑到国学本不是商品,而推广中却被动地作了商品,故我们称之为国学“被”(下文的“被”同此义,故不另作释)商品化。国学“被”商品化使得当下国学推广始终伴随着一系列乱象。 


    一 


    国学“被”作为商品,如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经过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基本环节实现利润最大化。国学推广以营利为最高目的,推广者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供应,利用一切营销手段增加其销售量,而最后消费者也会将它当做普通商品消费。这必然会导致国学推广的种种乱象,大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学“被”一味媚俗。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供应,国学推广必然迎合市场需求——大众口味,人们喜好什么推广者就提供什么。国学要面向大众,走世俗化、大众化之路并无不妥。但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尽管人们有其道德情操的追求,却仍难免为财富、名望、权势、美色所溺,国学推广者一味媚俗(完全依照大众口味,不论品味高低),国学常常低俗化、庸俗化而“被”作了权谋术数、功利之说。例如:视《论语》为谋权之高招,《孙子》乃炒股之妙计,中医为绝症之奇方,道教乃健体之神功。 


    (二)国学“被”无序供应。当下随着传统重新被认识,国学有着不错的行情。国学推广必依此行情批量供给以占更大市场份额,获更多经济利益。如此以营利为主导的大规模批量无序供给,其质量必受影响,假冒伪劣掺杂其中也难幸免。一版再版的医书佛典、道书儒经,热热闹闹的国学会议,声势浩大的祭孔祭圣。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其对国学推广的实际作用,但其负面效应却也不能忽视。短期造就的过量出版物难免良莠夹杂,甚至被不良者恶意盗版仿冒;短期造就的过繁会议、祭圣仪式又易流于形式化,甚至被某些部门利用作造势招商,失去其原本的文化意义。 


    (三)国学“被”炒作营销。 


    为促进国学这一商品更好销售,现代传媒的炒作手段和营销策略也被用于国学推广。从国学的精美包装、大肆广告,到明星效应、“品牌”战略,无所不用其极。国学推广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造势扩大影响,这本无可厚非。不过以营利为最高目的炒作营销,其弊端也是显见的。大肆炒作,国学当下效用易被无限夸大,国学被拔高、神化,其使大众失却主动鉴别力陷于盲从。特别是一旦国学之名为不法者冒用,他们肆意将那些尚无学理根据的论见(甚至已被科学否认的谬论)吹捧为无上真理,诱使与此信息隔膜的群众信以为真,误入歧途。 


    (四)国学“被”低级消费。 


    消费者将国学当做普通商品,和吃穿住行的消费品一样,只注重享受其直接物化的实际功用,而不会享用其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价值。从国学中获得养生保健的知识,找寻灵魂归依,这没有什么不可。但将国学的作用仅仅归约为:女人护肤养颜,商人炒股期货,老人延年益寿,亡者超度灵魂,这无疑将国学作了低端消费,而没有真正享用其更为根本的精神价值。特别是在时尚化、娱乐化的当下,国学往往也成为政绩的显摆、学者的装潢、城市的门面、消遣的笑料,这更使得国学这个商品易被直接地、物化地消费。 


    二 


    与国学“被”商品化相随的上述国学推广乱象,实质上是对国学推广的一种偏离,这种偏离主要体现在: 


    (一)对“文化担当”的偏离 


    如梁启超先生言:“生此国,为此民,享此学术思想之恩泽,则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1]传扬中华传统,振兴中华文化,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不惟如此,我们更要通过此文化之振兴,成就“救国保民”、民族复兴之伟业。“学术不息,则民族不亡,凡我华胄,尚其勉旃!”[2] (P365)这种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并期由文化振兴而成就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担当”。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此“文化担当”。《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这两个现当代国学弘扬的标志性诉求,尽管其背景意义不同,但其根本诉求则是一致的: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并期由文化振兴而成就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②]由此而观,我们当下的国学推广的根本在其“文化担当”。 


    “愈间接,愈多手段,愈曲折,愈富功利观,则其离道义乃愈远” [3]把国学当做商品,以营利为最高目的的国学推广,其落脚点在经济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无视国学能否真正推广?中国文化能否振兴?中华民族能否复兴?无疑这样的推广背离了国学推广“文化担当”这一根本。中国文化自古即“谋道不谋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利益至上与此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当下我们可以包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传播国学、推广国学,也允许推广者获取适当的经济回报,但绝不能背离“文化担当”这一根本。正如马一浮说:诸君子信能以道谊自任,其中纯然不杂以功利之私……以尽匹夫之责,亦所固愿。”[4]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