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家伦理与当代学校德育(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际儒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通州区小学生"传承中华美德--过母亲节"行动要求 
  内容 
  年级段
  低年级 
      1、 了解中华母亲节的来历; 
  2、 了解孟母教子的故事。
      1、 向父母和老师了解中华母亲节的来历; 
  2、 向母亲说一句感激的话; 
  3、 理解并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  
  中年级 
     1、 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应该尊敬母亲、孝敬长辈的道理; 
  2、 了解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意义,知道中华母亲节的日期; 
  3、 知道孟母教子、岳母刺字的故事。
      1、 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母亲夹菜、倒水、捶背、洗脚等; 
  2、 和父母一起学习有关中华母亲节的知识; 
  3、 学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会背两首赞颂母亲的童谣。 
  高年级 1、 知道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意义,记住中国母亲节的日期; 
  2、 了解各国母亲节的来历和习俗;  
  3、 知道中外三位伟大母亲的典范故事; 
  4、 了解"百善孝为先"、"孝悌-人之根本"的含义。 1、 向母亲献份上自己的祝福(写一封信或制作一件礼物),以特殊的方式为母亲过节; 
  2、 掌握四至五句赞颂母亲、教人孝敬的格言、警句。 
  3、 主动帮助妈妈做一件家务; 
  4、 陪母亲做一件喜欢的事情。 


  节日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体悟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学校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是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起点。各地参与此项教育试验的学校,注意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中华美的教育活动,收效显著。仅以北京地区为例:东城区孔庙、国子监"儒家文化",通州区"运河文化"、房山区周口店"猿人文化",云居寺"石经文化",宣武区"天桥文化"与"民国文化",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文化",门头沟区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佛教文化"等等。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心小学,地处盛产"汉白玉"的大石窝乡,毗邻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胜地---云居寺。该寺内藏1万多块石经,是唐代以下延续千余年的书法石刻艺术宝库。当地百姓有着世代相传的书法石刻家教与世风。该校借助如此历史、文化、自然独有资源,从1992年开始了"写字教育"。18年来,他们从"弘扬中华书法,培育中华美德","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习书法,修美德,育新人"为宗旨,连续不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开展了此项教育。"有字必规范,写字必认真",已成全校师生的作风与习惯。先后有近千余人次,获取全国、市、区各级书法比赛第一、二等奖。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先后报道。2008年4月30日,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该校开展了"龙的传人书《论语》,石经之乡迎奥运",数百名师生大型现场书法展示活动,学生们当场用毛笔书写从《论语》中选出的"迎宾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如果说经典文化是中华美德教育的"魂",节日文化则是"体",而地域文化就是"根"。这三种文化彼此支撑、相互融通,所建构起来的21世纪中国德育新模式,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三维互动";为学生实现读、抄、做、写、评,个体品德内化与道德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文化产品、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德育,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与施展才华的新平台;为建设以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中国德育,提供了参考。而儒家核心价值,若能在21世纪传承下去,可能需要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加紧探索。 


  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有两三代教师,很少接触经典文化,与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亦渐渐疏离,至于当地家乡的文化也逐渐遗忘。他们参与此项教育试验,除了理念的转变之外,最主要的是需要重新学习中华文化与美德。因此,此项教育试验研究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讲,15年的滚动研究,就是培训教师的历程。 


  2002年,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作,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每年从参与教育试验的学校,选择50位校长或教师,免费到香港中文大学培训8-10天,每期培训一个主题,聘请两地学者主讲,至今已举办7期,先后学习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论语》立志,使学员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在内地也连续举办了7届师资培训班。2002年夏天山东招远市、2004年夏黑龙江农垦宝泉岭、2004年秋北京市房山区、2005年冬四川省宜宾、2006年秋河南省新乡市、2007年秋北京大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8年秋天浙江省金华,冬天在山东莱西。先后累计有近2000余人接受了培训。 


  2005年,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举办了"儒家经典师资读书班",即"四书" 师资读书班。以帮助教师系统地把握"四书"的要义,明白中华美德智慧之源。100位学员是来自北京相关区县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大家遵循:志愿、业余、自学、讨论、辅导、答疑、作业、心得等规则,用了两年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学习任务,于2007年11月结业。为他们深入推广中华美德教育,为普及与推广儒学,为适应正在兴起的中国国学热,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008年初,又举办了第2届"儒家经典师资读书班"。学员人数增至300人,其中包括天津市河西区的30名学员,2009年底已经结业。 


  2009年7月,课题组邀请70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加由尼山圣源书院和中华孔孟学会合作举办的"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以台湾李鍌先生主编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为范本,请多年从事讲授《论语》的台湾中学资深教师,辅导、示范和传授经验,有效地提升了内地教师的国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这种"四书"师资读书班,在首都等各地举办,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所仅有。它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师资培训,具有某种"拾遗补缺"的价值。它不是教育行政系统指令性的教师培训,也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它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为支撑,以一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情谊的企业家为后盾,有以传承儒学为己任的近百位教授志愿授课。有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台湾中华孔孟学会,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等单位,跨越时空的合作与支持,充分体现了用儒家精神办儒家事业的信念。 


  可喜的是,一批骨干教师队伍正在成长起来,此种培训内容也在逐步转入部分地区教师的正规培训。有朝一日"国学师资"的培训,成为所有教师的"必修课",国学就会扎扎实实地进入了所有学校,中国教育就会真正成为传承与彰显中华文化的辐射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有了实现的希望。 


  然而,在由体制之外向体制之内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为此,需要有先行的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有一些研究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部门、学校和社区的"三维互动";需要有教育工作作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三种力量与资源的新整合;需要有两岸四地资源互补的新合作;需要有国际儒联这样的团体,联合各国儒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儒家思想的民间化,为儒学的继续发展与大有作为,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