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易中天为什么不敢品《战国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易中天教授在其博客里又开始发表他的“三国”系列了。


  
    听说初中教师在讲授课文《空城计》的时候,把司马懿不攻西城看成是司马与孔明在城前达成的“谅解”,因为二者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生存的前提。不知这个观点会不是受易中天的影响,因为易教授在“品三国”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里一面——权谋。



    从“品三国”以来,易教授就似乎陷入一种纠结之中:易中天本人刻意要将“品三国”当成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而外界一些针锋相对的评论则认为“三国水浒是中国的‘地狱之门’”。



    《三国》中承载的到底是怎样的传统文化,抑或是权术的集合体,面对鲁迅那句“中国社会有‘三国气’‘水浒气’”,易教授显然是被动的。常言道,老不读《三国》。“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看来易教授到了年老之际,反倒觉得青春荒废,顿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



    不过,三国之中的权谋与《战国策》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儿科。



    儒家对《战国策》一向持反对态度,当然你可以把当下智慧权谋满天飞看成是“反儒”的体现。《战国策》的编者刘向也不得不说,“此书不可以临教化”。看来,古人也是反对将权谋作为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因为它不是劝善的主体。



    先看《战国策》的一个故事: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东周欲为稻》)



    这则故事中,与其说苏秦智慧,不如说他坑人、损人。不过,这种“智慧”在现在还少吗?



    还有官场上的:



    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成侯邹忌为齐相》)



    这就是现实版的政治斗争,相互倾轧,小人横行。如果从小就学习这种策略,保不准都成政治家(其实,就是个混饭吃的纵横家,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易中天为他的“品三国”系列开脱,无非是维护他的创作。不过,要想讲透权谋,不如直接把《战国策》搬上“百家讲坛”。不过,我身边的一个老学者告诉我,当智慧走下神坛,成为市井百姓的熟练运用的东西,社会就会呈现出混乱的迹象。



    智慧出,有大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