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给我个读《弟子规》的理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钱文忠教授讲了《三字经》,意犹未尽,最近又讲了《弟子规》,不知未来是否还有宣讲《女儿经》的计划,如果没有,建议增加一项。
如果说,《三字经》中的一些人和事有必要简单注解一下的话,那么,《弟子规》其实并没有多少可讲的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几乎明白如话,还能讲什么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活脱脱一个清朝小学生守则,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所以,严格说来,《弟子规》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说得天花乱坠,它也只是那个时代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罢了。既然如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弟子规》就不仅仅是能否理解的问题,还有能否接受、能否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钱教授认为《弟子规》在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仍然可以约束和规范今天诸“弟子”的话,那么,他首先应当指出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究竟在哪里。
钱教授固然有他自己的方式,只是这方式有点类似于当今的电视购物广告。他先讲《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一位派出所所长,为一对结怨很深的邻居调解矛盾,屡次调解,屡次处罚,均无效,不时仍要大打出手。一天,所长又去调解,双方依然怒目相对,于是,所长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钱教授说:“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对老大难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我不能怀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我只是感叹这种流行了几十年的新闻叙述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尽管很多人已经觉悟,不再接受这种叙事,但仍有如钱教授者,把它奉为一种可以复制的奇迹。然而,这种叙事除了使人不再相信奇迹可能发生过,对于说明《弟子规》的有效性没有任何帮助。事实上,当《弟子规》试图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的时候,它不可能回避百余年来中国人对于自身传统的批判和丑化,也回避不了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身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裂痕。
近些年来,传统正在努力寻求回归当代的途径,人们对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热衷于恢复传统的就不说了,即使新人类,他们对于传统,也不得不有一种妥协的表示。“父母皆祸害”是风行于网络,与父母宣战的一群孩子结成的小组,其组规却这样表述:“我们不是不尽孝道……”这种表述带有鲜明的时代胎记,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乃至更上一辈的做法截然不同,这几代人不仅不接受孝道,而且公开地、面对面地宣称要背叛父母,与父母决裂。这是80后以及再后的孩子们所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他们只能凭借这一代父母因独子独女而生的变异的爱,撒一撒娇,背地里放几句偏激的狠话。
但是,他们可以接受《弟子规》吗?恐怕也不能。现在谈到挽救道德危机,很多人看好先前的一些蒙学读物,钱文忠教授便称,要“怀抱一种感恩之情”读《弟子规》,就表现出一点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的急迫,而看上去却像是急病乱投医,未必能有很好的疗效。
其实,一个人的道德感和他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意志,并不矛盾,但造成具有这种素养的新人,却不能靠喂食《弟子规》之类的浅陋的速食,这类速食能否营养我们还很难说,对我们的毒害却是显而易见的。与其如此,我们倒不如直接去读孔子和他的《论语》,以及人类文明所孕化的更多圣贤的著作,或许对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还有一些好处。(解玺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