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从中庸到和谐(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三、和谐文化是对中庸文化的回归和创新 
  1.和谐文化是对中庸文化的回归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我国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6年文革结束,在抛弃传统中庸文化的同时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而进行文化大革命,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实际相脱节和对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绝对否定,这不仅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这种否定使文化丧失了存在的根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践被确立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而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国情为基点对“中庸”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再认识,“中庸”文化发展为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对“中庸”文化的回归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和谐。“和”是和平,反对对抗与冲突,防止矛盾的激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庸”观念中的“中”与“和”相通。而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最好的现实诠释。“谐”是协调、妥协,需要大度的容忍、灵活的手腕和超然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与“中庸”观念中的“庸”有很大联系,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可以说正基于此理。和谐对中庸文化精神的回归和认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吸收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从斗争专政的实践转向了和平建设发展的实践,从传统的中庸调和转向包含现代内容的新和谐。 
  2.和谐是文化对“中庸”文化的创新 
  首先,在这种和谐文化中,“和谐”是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发展的“新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前提是发展,发展进步是和谐的基础。只有发展才会提出和谐问题,没有发展的和谐不是和谐,而是封闭内耗和平均主义。 
  其次,这种和谐文化是吸收式的创新型文化。这种吸收既面向世界又直面传统,这种创新既灵活大胆又科学理性,与热衷于训诂注解的传统文化相比,更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四、创建和谐文化 
  1.创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第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2.创建和谐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创建和谐文化须遵循四个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第四,必须坚持重在建设。 
  由于和谐文化在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着力从以下方面着手创建和谐文化:第一,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加强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养成文明生活方式。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第三,着力引导社会舆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生动和谐的社会主流舆论。第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吸收、继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荆月闵 周鹏)
   
  参考文献: 
  [1]李世忠.论重用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探求,2002,(4). 
  [2]杨伯俊.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关键词: 中庸 和谐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