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难道我们的后代只能瞻仰“假古董”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历史建筑、名胜古迹,正遭受着面临毁灭的命运。
历史建筑和名胜古迹,有着一种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就再也不能恢复。然而,有些地方却有一种“思路”,据说叫“拆旧如旧”,就是把古建古迹先拆了,然后再择址盖一个仿制品。但是仿制品再像、再精美,也终是赝品,没有历史感,没有了灵魂。
前些日子爆出的衡阳市“爱莲堂”拆迁之事,可为例证。昔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池,早已成为教科书上的记忆和众多房产开发商掘金的必争之地。据媒体报道,当地有关部门介绍,“爱莲堂”拆迁之后,将会在离原址不到200米的地方重建。让当地群众不明白的是:为何一边花费巨款修建仿古建筑,一边有天然历史文化韵味的古建筑,却要被拆迁征收?
北宋五大儒之一的周敦颐老先生,纵然学究天人,也依旧挡不住自己的“爱莲堂”毁于现代化的施工机械。然而,一边是形似的崭新假古董,一边是遭到毁灭的真历史,难道让我们的后世子孙将来只能瞻仰这些假货吗?周老先生若地下有知,会作何想?
历史古建古迹,不止是一座建筑或一处风景,而是一种文化。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开发,都是“文化活儿”。这对具有决策权的领导来说,就必须有文化上的意识和积淀。一个文化浅薄的,只知道盯着眼前政绩的人,对于文化就不可能考虑周详,因为他只认“经济”。于是,耗资巨大的假古董在不少地方大行其道,而文化上无价的真建筑又难逃毁灭的命运!其实,就算单从“经济”角度着眼,很多“造假”的钱也足以甚至远远超过了“护真”的花费。那为什么不去认真地进行“护真”工作,而偏偏大兴“造假”之风呢?
五千年文明古国,留给我们很多古董。而如果我们给后代子孙留下的是许多“假古董”,那该是一种多么可叹的悲剧啊!(文/骆仲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