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满足好文化需求春节才更给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春节过得好不好,实质上就看有没有满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没有带给人们幸福感。在今天,文化需求已经逐步超越物质需求,成为大多数老百姓过年的首要着眼点,成为新时期春节的一个重要特征。年味儿之味,在于文化,文化内涵永远都是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最厚重的根基和底色。这一点,应当牢牢记住。
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还未消散,辛卯兔年的新春长假却已悄然过去。挤春运、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拜新年……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既有共叙亲情友情的温暖,也有体察国情民意的感慨,滚烫的情感宣泄集中展示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黄金周一过,从政府到公众都自有一番盘点,不过对于这两年来说,人们对经济数据、消费水平等物质符号的关注有所下降,而对“鞭炮是禁还是放”、“春晚向何处去”等社会文化符号的议论则在不断上升。
春节过年讲究个年味儿,而年味儿在哪儿?众所公认,放鞭炮是一个重要载体。过年放鞭炮是几千年民俗,不放不行,但放多了又有安全、空气污染、噪音等问题。有段时间不少城市曾经尝试一禁了之,但后来看禁不住,现在北京是五环内限放,政府部门和老百姓都在逐步适应新规则。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三十、初五、十五等几个高峰时点外,老百姓并不是毫无节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放鞭炮更多地属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其行为受到文化的内在约束而往往显示出一种有序性、规范性。有关部门应当从这种认识中汲取管理智慧。
近三十年来,年味儿的另一个典型载体就是春晚。开创先河的央视春晚至今已成全民话题,而近年来崛起的地方台春晚也精彩纷呈。这两年不少人对春晚的看法是,央视不如地方台——央视财大气粗却有些江郎才尽,春晚不办不行,但众口难调,办好了不易,说好的不多;地方台花样百出新鲜不断,赚的不少,口碑不错,但一哄而上、你争我夺也招人烦。老百姓的评价虽然简单直白,实际上却是理性心理的表达:春晚的核心功能是满足文化需求,娱乐、热闹虽不可少,但并不是越奢华、越夸张就越好,更关键的是文化内涵。
从老百姓对春节符号的诸多反馈之中,足以透露出不少时代变化的信号。一方面,老百姓对生活的期待和追求越来越高,对过节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人们更多地想从节日中得到一种物质上的“补偿”,穿新衣、吃大餐、收红包是很多人过年的记忆。到了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物质标准上几乎天天能过年,春节的意义已经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价值的满足上。春节虽然少不了商业和娱乐的因素,但老祖宗更想通过这个节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自然常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民族精神等文化基因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实际上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和承担这一使命。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发强烈,对传统节日创新嬗变、与时俱进抱以更多的担忧和促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对春晚的热议,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另一方面,春节本身也在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传统文化中不断融入新的内涵。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令中国日新月异,春节所处的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人们在适应和推动时代变化的过程中,更希望让春节在更好地继承传统中发展创新。回家方式不一样了,年货不一样了,拜年手段不一样了,年节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变化,并且随着华人的脚步被带到了全世界。在这种大背景和大趋势下,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既不能够因循守旧、全面复古,也不能沦为商业利益第一、娱乐至上,而应该更多地为传统节日增添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夯实传统文化在未来时代和世界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对燃放烟花爆竹的争议,不妨可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博弈融合的一个必然话题。
春节过得好不好,实质上就看有没有满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没有带给人们幸福感。在今天,文化需求已经逐步超越物质需求,成为大多数老百姓过年的首要着眼点,成为新时期春节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大量事实也说明,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群众满意度不够高。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开发,充斥着商机炒作、节庆消费的浮躁与喧嚣,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重经济指向而忽视文化指向,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极大损害,老百姓不满意。从更大的视野看,只有认真对待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需求,注重文化内涵的日常投入和保护,才能够通过春节等传统节日载体,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满足好文化需求,春节才更给力。年味儿之味,在于文化,文化内涵永远都是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最厚重的根基和底色。这一点,应当牢牢记住。(文/毛晓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