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以文学良知阐释“中国经验”(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焕新话语,书写历史
世界眼光阐释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也给作家提供了一条重新审视中国本土文学资源的有效途径。自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再一次红火起来,如邓一光的《我是我的神》、艾伟的《风和日丽》、都梁的《亮剑》、铁凝的《笨花》、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这些作品突破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在主题上的局限性,也匡正了一度流行的在革命历史叙事中的去政治化倾向,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些作品中,作家明显从中国经验的启发性思维中去反思历史,他们对历史的书写可以看做是对中国经验的溯源。如邓一光在《我是我的神》中所写到的主人公乌力图古拉、萨努亚夫妇俩,他们一生的信念就是创造自己的黄金时代,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当乌力图古拉即将逝去时,终于认可了他的儿子们“寻找新的生活”的努力。这意味着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信念是一以贯之的,而先辈们梦想的黄金时代,在儿子们的努力下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的《红浮萍》也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小说讲述了革命年代中一家三代人的命运悲欢,通过外婆、母亲雯和自叙者“平”在革命风云和政治斗争中的遭际和坎坷,写出了她们就像水中的浮萍一样经历着精神的漂泊,从而叩问了中国人的信仰所在。小说充分肯定了革命者的信仰,认为这是中国人追求理想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小说最初是作者以英文写的,并在加拿大出版,出版后获得了加拿大的最佳图书提名奖,这是加拿大主流文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奖项。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有一种误解,以为凡是正面表现中国革命和中国经验,都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西方的拒绝和排斥,因此为了得到西方的认可,就要套用西方的话语系统来讲述中国的故事。李彦《红浮萍》被西方主流文学的肯定,至少说明了一点,西方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完全拒绝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意义话语系统。特别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创造着奇迹,西方越来越看重中国经验,研究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李彦的《红浮萍》从信仰的角度彰显了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小说着笔于雯在精神世界里的孜孜追求,她的女儿平开始还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对信仰这么执着,但后来终于理解了妈妈的虔诚:“也许妈妈只是需要维持她的信念,这样她所有过往的牺牲才会有价值。”无论是雯,还是平,还是平的外婆,三代女性的人生际遇都非常坎坷,但她们都向往着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她们追求信仰,捍卫尊严,在这里包含着一种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李彦的《红浮萍》为当代文学如何处理中国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热情拥抱现实,阐释“中国经验”,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良知。因为文学从根本上说不是单纯给人们提供精神消遣的,文学应该是人们心灵的一盏灯,也是人们的一座精神寺庙,人们阅读文学,更多的是期待从文学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如果文学不关注现实,甚至远离现实,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有力量的文学。中国经验特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实践中积累的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因此中国经验是最具现实性的思想资源。近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带有深厚的中国经验的信息,这不仅使得长篇小说具有更强的现实感,而且也使得长篇小说具有更新鲜、更独特的精神价值。中国经验有可能使中国当代文学创造出辉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