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家界原来是"马甲" 大庸城更名17年到底值不值(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警惕“泛湘西化”
“‘大庸’是张家界的灵魂所在,当前张家界并没拥有与其他城市相区隔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在62岁的张家界市九三学社副主委金克剑眼里,那次改名仍然是一个错误。他说,大庸是一个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却被误读为“大大的平庸”而被抛弃了。
张家界市委宣传部编写的《张家界读本》记载着商代之前庸人为部落,之后庸为侯国。地名大庸最早见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明初置大庸卫,清又改为永定县,到1914年又改为大庸县。在清人诗作中,经常出现“大庸”、“庸城”等字眼。
金克剑认为,目前张家界并没拥有与其他城市相区隔的文化符号,没有走出“张家界看山水,凤凰品文化”的怪圈。张家界相关演艺节目中表演了40余年的茅古斯、摆手舞、哭嫁、赶尸等,都属于“湘西”符号。
穿梭于张家界市区,记者发现留有“大庸”印记的,仅有永定区的大庸府城景址、大庸桥公园以及“古庸”路、“大庸”路等标识。
金克剑主张“大庸”这个名字是张家界的灵魂所在,张家界应该找回“古庸国”的历史,而不应该被“泛湘西化”。他所在的张家界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课题组提出应该着力构建崇山(位于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火神祝融、古庸国等张家界自己的一套文化符号体系。
改名谁该受益
“改名如果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让我们老百姓从中获益,就是值得的。”
2000年,在广东务工8年的土家族人贵心中,回到家乡先是干起了电焊、装修等活,后来成了一名的士司机。此前他在广东的玩具厂、丝袜厂、模具维修等几个厂都干过,但是“找不到归属感,收入也不咋样”。而今,他一心一意在家乡跑客运,“张家界发展起来了,人气旺了,我们的士生意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在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基础上,张家界通过举办“世界特技飞行大赛”、“世界最陡钢丝极限挑战”、“国际乡村音乐周”、“卡通市长”等有影响力的活动,让这座建市仅22年的城市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彭双全说,自己经营的旅行社里英语、汉语、朝鲜语等“三语”导游越来越多。近来在张家界,除了韩国游客,金发碧眼的西方游客也越来越多起来。唯一一个让他有点郁闷的细节就是,一些国际航班的机票上目的地依然写着“大庸”。
“自从大庸改称张家界以来,城市的进步和发展每个人都看得见,摸得着”。贵心中说,原来大多数居民住的房子都是泥砖砌成,现在都换成了青砖白瓦房,路也宽了,生活更好了。“现在让我再回沿海打工,我绝对不愿意!”他笑着说,每次在外面向陌生人自我介绍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家界。“改名如果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让我们老百姓从中获益,就是值得的。”(侯琳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