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拙淡之间见大雅——品读董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溽热之中品读董桥,好似饮着一杯冰镇的纯水,清清丽丽,爽爽快快。不知不觉间,我读完了近几年买的最厚的一本文选,690页,密密麻麻的方块字,远不似《临海凭风》那种疏朗和空阔。一个把“求拙求淡”作为文章最高境界的文化大家,给人的总是拙淡之间的淡雅、优雅、典雅、儒雅和博雅。
 “一向认真,字斟句酌,不敢粗率”的董桥先生常常很警惕,努力不要让自己的文字太漂亮太华丽,甚至有时要求自己写的句子不要太通太顺,反而“卡一卡”那些句子,就是说“文章不要它那么工整,宁愿它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不太顺的地方,容许它有那么一点点残缺”。但董桥所追求的并非是笨拙低劣的拙劣,而是朴厚朴质的朴拙。比如《字缘》写道:“沈尹默的字有亭台楼阁的气息,鲁迅的字完全适合摊在文人纪念馆里;郭沫若的字是宫廷长廊上南书房行走的得意步伐。而台先生的字则只能跟有缘的人对坐窗前谈心。我天天夜半回来,走进书斋,总看见他独自兀坐,像有话说,又不想说。台先生一直在那里。”特别是末一句看似不顺,其实倒也简略。为了求拙,董先生常常不惜笔墨作“比”,甚至把人与书的关系比喻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的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连串注文,不肯罢休。粗而不俗,拙而不陋,优容之中见出典雅(《藏书家的心事》)。
 董桥先生写过相当多的学术文章,很专业很学术的,真知灼见自不必说,但绝无某些学术论文那种艰深晦涩,佶屈聱牙之感。这恐怕正是董先生求“淡”的境界,“把散文冲稀一点,不要太浓”。于是,在这些讲翻译谈流派侃藏书史玩藏书票的长篇巨制中,既有情趣又不乏幽默感,旁征博引却不掉书袋,说的是深奥的理论却又不时露出对所论人事的情丝恨缕,素净雅致绝无头巾气迂腐气,也不是像钱钟书的“太刻意去卖弄,而且文字太‘油’了”(董桥语)。董桥的短篇小札似乎更像小桥流水的江南,多清水出芙蓉的淡雅,少苏州园林叠床架屋的雕饰。他在一则短序中这样写道:“文如其人。人静如梅,其文也静;人动如草,其文也动。豪放之人,其文必放;粗浅之人,其文必浅。难静难动,难放难浅,只得追摹搏杂,然后学雅。一旦搏雅,则文章仿佛宋元山水,不尚细碎,点数笔即成格局,也有意境。”这种意境正是董桥所倡的“阅尽繁荣归于平淡”之淡,“平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黄昏时分的思念》小序)。
 “自小跟着父亲看明清笔记、诗词,小说”,在台湾念外文系然后到英国读书写作的董桥,不仅儒学深厚,而且学贯中西。所以,无论谈乡愁谈读书,还是谈政事,都下笔悠闲,写得即古典娴雅,同时又很现代。中西跳跃,古今纵横,收放自如,透着一股搏雅之气韵。《门》、《左右》、《论补白》等长不过千余字,却仍是一件件通脱畅达儒雅的艺术品。“文人的补白应该是‘……’,女人的补白应该是泪,大人物的补白是干咳,就像哲学家的补白是蹙眉;而长头发是画家的补白,握手是领袖们的补白,钱是商人的补白,伸开双手频频挥动是教皇的补白,衣服化妆是明星的补白。”董桥用悠闲从容的雅致为生活补白。于是,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种韵味,人生多了几分亮丽。
     作者:刘效仁





 
关键词: 大雅 董桥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