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别让“泡沫化”肢解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潜规则、激情戏,明星和主持人聊得不亦乐乎,还抱怨自己和老板吃饭,朋友牵线赚了50万元,自己却一分没得;找对象、闹离婚,“情感节目”把普通人的婚姻故事说成“事故”,准丈母娘上节目发名片,说考评女婿得看“是一次性购房还是按揭购房”。从去年开始,标榜“寻找幸福”的电视“情感”、“交友”节目,几乎成了“电视类型片”,每晚一到九十点钟就在许多频道集体亮相。这些标榜“100%真实娱乐”的节目,真实的落点往往有几分“不堪”,娱乐过后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标榜的所谓“幸福”,反而是其中“过于实用”的价值观。
现在,打开电视机,观众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娱乐”包围。浮光掠影,好像很热闹,看过之后,能回忆起来的不过是一些碎片,而需要静一静、慢下来品味的“文化”正在被“娱乐”肢解。就连一位作客某娱乐真人秀的点评人也说,面对一些刺耳的论点其实也想多谈几句,不过如今文化批评已经让位于泡沫化的流行。我们的荧屏已渐渐习惯于呈现问题,却连一句“为什么”都懒得问。随着文化批评的边缘化,消费模式渐渐成为观众不用自己思考,宁愿等待嚼好来喂。

然而,并非所有的咀嚼都能将营养喂养给观众。一些主持人或嘉宾的评点不仅不能提供正确的观点,反而因为水平有限,或者抢眼球的需要,时常抛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评论。在一档电视座谈节目中,一位“资深媒体人”嘉宾对家境不好的当事人语出惊人:“贫穷代表你爸不够努力,代表你爸不行。”面对这样的“引导”和评论,有学者笑谈,“先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雷而雷”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电视文化的一个“特色”。

为娱乐碎片提供舞台的电视制作机构,对这样的批评往往不以为然。很多人在评判电视节目的好坏时,标准只有收视率。“观众喜欢就是好,不喜欢就是不好”,拿“观众”做后盾的说辞,真能成为理由吗?

当然不能。当碎片娱乐和似是而非的观点成为“流行”,最终滋生出的不过是文化消费的“食腐快感”:大家都在骂,也都在看,越骂越看。在无聊和用无聊声讨无聊的过程中,最终得到的只是审丑疲劳以及对文化缺失的麻木。有文化学者引用名言,“只有音乐才能培养出欣赏音乐的耳朵”,认为总给观众看那种低俗的“闹”剧,甚至将点评也变为“闹”剧,永远无法培养出观众向上的收视习惯,乃至审美情趣。

王 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