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汉字简化,得不偿失(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割断了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 


      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八九。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 


      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 


①《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撰 

②《古汉语纲要》 周秉均 撰 

③《说文解字》(汉)许慎 撰 




对这篇文章,习京氏易者有一些看法。 


    汉字简化,有两层意思,第一字形整理规范,第二笔画减少。 
字型整理,很自然包括其历史进程,即篆化、隶化、楷化、楷化整理。这些难道不属于汉字简化? 
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 
这也不是唯一道路。汉字到现在已经完全是一种书写符号,其创字的初衷已经具有次要位置。因此,适度简化才是汉字使用的方向。巴葡、德文、希腊文的新正字法也说明这个方向,当然文字类型不一。 


    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 


    举一些不太妥当的例子,音位。同一音素的多种拼写与否,譬如英文与西班牙文的拼写规则,孰优孰劣,不辩自明。同音假借,也就是在文字含义误会率保持低下状态下的一种替代方式,主要目的还是减少冷僻字。 


    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 


    这个的确是抹杀了汉字固有的一些优点和信息。但是不要忘记,一种语言文字他的便捷使用是要第一位考虑的。说文解字的部首分类固然有首创之功,但繁琐不合理因素也是很多的。闷闽问,如果不查门部,对大多数汉字使用者而言是迷茫的。现在部首与含义的联想已经不是字体象形问题,而是经抽象以后,包括自古而来的楷化以后联想的。 


    豆腐搞成肉价钱。 


    文字简化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社会需要。况且文字本身就是因需要而产生。“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这个原则是不是包括“只要是字不同,字义单一,不管同义字的多寡”的意思? 


    割断了文化的发展。 


    割断了吗?割断的东西多吗?不能否认是有割断的东西。我再举一个不妥当的例子,黑白影片和彩色影片。20世纪以前,人类只能看到黑白影片(包括以前没有影片),但不妨碍他理解还原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全彩影片普及之后,不妨碍继续欣赏甚至创作黑白影片。这里的指代,应该能明白。 
上述观点纯属个人观点。总之,汉字简化的得失应该放在历史比较和社会作用等大视野范围下得出。任何改革都会矫枉过正的毛病(如第二批报废的简化字),古籍用正简体印刷,并不妨碍专家与平头百姓对同一篇不同字体的文章的理解。只要科学规范系统简化就可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