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吉林日报:浮躁社会与“孙犁风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7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作家从维熙把自己能想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名字,挨个敲进电脑,打算为他们排个队,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严格筛选。结果他无奈地发现,电脑屏幕上只剩下两个名字——沈从文和孙犁。只有他们“从人格到道义,从文学到生活,都是非常完美的”。7月12日,在三联书店举办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上,作家出版社的这位前社长兼总编辑这样说道。《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由孙犁的女儿孙晓玲著,书中是一系列她回忆父亲的文字,参加座谈会的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等受过孙犁“恩泽”的文学后辈。他们大多念念不忘孙犁“特立独行的性格,自我放逐的生存方式,与热闹场绝缘的一意孤行”。深切怀念这位“耿直,讲真话,有文采”的作家。 


  看看孙犁是如何远离热闹场并且“卓然而立”的:好几次,北京文化界、戏剧界领导到天津,市里派车来接孙犁去见这些地位高、名声大的人,但孙犁都没去。天津市作协和文联都曾给孙犁留有位置,但他哪儿也不去,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前后经历了十几位总编。孙犁曾告诉老友、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首任主席鲁藜,“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市作协主席)。”这是远功名。更有直言不讳的人格独立,“平时看起来胆子很小,但在风口浪尖时却不出卖良心,决不为保全自身,对朋友落井下石,有自己做人的准则。”臧克家曾当面告诉孙犁,“你是敢于直抒胸臆,顾忌较少的,这一点你走得比我还远一点。”


  作家是人,是坦坦荡荡的君子,更是远离物欲,坚守文艺规律和文化信仰的公共知识分子。纵然作为作家的人,可以用物欲需要,也不能因为这种需要而淡忘了职业本位——作家,不能扔掉这种职业崇高和人格使命。不去凑功名利禄的热闹,而甘愿进行自我“精神流放”,坚守一种人性的寂寞、交际的冷清,文品的高尚以及人格的清正。我更愿意将这种让人震撼的文化气概和精神称谓“孙犁风骨”。


  “风骨”两个字是饱含一种硬度的,那就是对功利的主动性躲避和不屑。金钱再有魔力,你视它如粪土,就将人格本位和高尚本位放在第一位,精神气概和骨气就能凸显而出,用无所畏惧的“硬气”征服一切,达到人格和文品的顶峰。如果说“荷花淀”等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副诗化的文化境界,孙犁的人品和文品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豁然开朗的精神洞天,做人、养文,就应该具有这种风骨。


  “孙犁风骨”在当下恐怕非常稀缺,在功利无所不在的今天,在贪污腐败不断的今天,世人皆在名利场和热闹场上留恋过多,更多人总愿意用金钱成就和排场场面凸显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很多人也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是,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够光明磊落,经不起司法追究,经不起道德拷问,功名有了,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却会出现“严重亏本”,这些所谓的成功者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锒铛入狱者就是明证。


  还有不少作家,掉进了钱眼里,以稿费多寡、财富多少以及作品是否畅销当做唯一标准,将市场规律当做唯一规律,甚至不惜让文化规律和“良心写作”服膺于市场规律。因为脱离了“为民呐喊”的文道、为人民呼号的职责,其所谓的畅销作品也很快成为“地摊上的廉价品。”没有多少流传价值。


  “羞煞俗世营营辈,自榜大家自封王”,此刻,我们更需要“孙犁风骨”,将他老人家的高尚行为当做“精神清新剂”,当做文化方向标、道德指南针。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因为过分功利而扔掉了高尚的人格信仰?有没有因为利润需要扔掉了正直的“发展的道德”?如果有,让我们多读读他老人家吧,给自己号脉,开刀,别再手软了!耿银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