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文化经典:关键是“怎么教”(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0年底,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消息在社会引起关注。2010年12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向下辖的各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鲁教基函(2010)44号(下称《通知》),明确要求“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这一事件被媒体解读为“删改传统文化经典”,迅速成为一个跨年度的话题,从山东辐射到全国。这是去年继鲁迅的部分文章从中学教材中消失后,又一次关于文化经典的“整容”大争论。在讨论中,一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文化经典是否已不适应于时代?这种不适应是出自经典本身,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 


  甄别传统文化还是推销教材 


  就这一决定的缘起,《通知》表示,该省中小学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包括: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初衷是针对学校的教学行为,目的是强化中小学的课程意识,不能随意给学生推荐传统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关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门的禁令只针对学校,家长让孩子诵读的行为属于自愿行为。 


  山东多家媒体随后刊文表示,《三字经》等经典文献中存在许多和当代社会不适应的内容,应当删改。这些文章援引了部分教学人员、学生家长和相关专家的看法,认为在内容上,如《三字经》宣扬的“三纲五常”需要重新定义,《弟子规》中孩子应终身都听命于父母的观点与现代儿童教育中“尊重天性、提倡民主”的宗旨明显不符;在教学上,孩子们年纪小,对古文、典故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都较差。由此,对《三字经》等经典文献应加以删改,以对孩子们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多次提到该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也是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的《传统文化》。在《通知》认定的该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里,首先提到了“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工作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通知》紧接着要求要对《传统文化》课程规范组织实施,《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要作为诵读课程的主要内容。鉴于此,有反对意见指出,这一做法明里是弘扬传统文化,暗地里则是推销自家教材。 


  在流传颇广的一篇评论文章里,网友“丁寅”提到,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使用的是山东省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科书,属于山东省教育厅编写的教材,而山东省教育厅只是要求省内各学校以《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主要内容,却不关心学校如何批判地继承《三字经》,显然不妥。他写道:“只看到地方一些学校没有执行必修意图,擅自用原版《三字经》、《弟子规》来教学,有了怒火,转而通过文件来强行规定。”他还认为,《传统文化》教材有东拼西凑的痕迹,且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而有山东的学生家长发帖称,四年级的《传统文化》教材的有些内容,孩子三年级就学过。 


  传统文化经典“整容”存争议 


  山东的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担忧对传统文化“整容”的风潮会否蔓延。与之呼应的是,此前湖北省有部分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过的“洁本”国学内容。例如,《劝学诗》中删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广为流传的句子;《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也因有宣扬“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被删除。不过,其他地区大都保持原有的做法。如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传统文化经典教材不是该市统一的必修课程,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由学校自行决定。北京市相关中小学则按照情况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是否必须删除这一话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充分的发酵。讨论双方大致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大部分讨论者赞成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些部分所宣扬的价值观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不过,问题的焦点逐渐集中在对这些“糟粕”的认定标准,以及是否有必要删改。 


  支持者认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甄别能力较弱,需要成人帮助,山东的这一举动无疑就是这一观点的反应;反对者则认为,传统文化经典是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应当把对糟粕的判断的权利留给阅读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