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千古诗圣爱国情(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三、以身许国 报国卫家 


  同样是以安史之乱作为背景,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统帅,被叛军大败于邺城,伤亡惨重。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大举征兵。诗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六首诗,如同六出感人肺腑的悲剧,让我们读到人民的战争痛、爱国情,也让我们读到了杜甫对人民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 


  这些都是杜甫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③就是这样的家庭仍然是被征兵的对象。战争把曾经的美好摧毁殆尽。 


  对于广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诗人充满了同情,但是对于毅然走上战争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而言,诗人心底涌现的更多的是崇敬和赞叹。舍生取义、以身许国,正是千百年来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别》 


  这位普通的妇女用她朴素的话语说出了所有人民的心声,她鼓励自己的丈夫不要牵挂家庭,还是要为了国家的安定,努力战斗。 


  这组诗歌既有同情,又有歌颂。同情战乱年代经历着生离死别的人民,歌颂人民虽遭家破人亡,却积极投身报国,从容赴死的伟大精神!王嗣奭在评论这组诗时说:“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④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甫的诗歌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情怀。这丰富、深厚而感人的爱国情怀成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向了最高点。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⑤。(作者:张敏) 


  注释: 


  ①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②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④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⑤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