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家阐释学(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这个传统有很多层的内容,有些可能最初都存在的,有些可能是隐含的意义,被评论者发挥和强调出来的,有些似乎最初在那里但被评论者删除或者忽略了的,有些可能原来根本就没有,完全是评论者添加上去的。每个评论者似乎都有让人好奇的偏好,要让孔子的观点正好和他自己拥有的观点一模一样。但是二十世纪(受到实证主义的磨练,有神论的警惕(尤其是基督教传教士)和本质主义的嘲笑),明显的传统主义者,等级的、有神论的、本质主义的儒家传统作为实用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得到主要的汉学家充满热情地认可。但是在每个解释里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孔子仍然是让人着迷的人物,在整个亚洲(以及那些希望了解亚洲的人)不管什么样的评论家,都必须做出他们的估算。 


    这些话题在本文评论的三本大师级的著作中都有讨论,这些书代表了由历史学家率领后来被哲学家和宗教学家跟进的汉学研究最近的精彩著作大爆发。梅约翰(John Makeham)和丹尼尔·伽德纳(Daniel Gardner)是历史学家。梅约翰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述”者与“作”者:〈论语〉的注释研究》是这三本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深刻洞察力地探讨千年来的古代评论。伽德纳的《朱熹读解〈论语〉:经典、评述与古典传统》的宝贵贡献在于帮助我们明白朱熹这个或许是中国最伟大和最系统的哲学家和先师孔子的关系。万白安(Bryan Van Norden)编辑的著作《孔子和论语》是试图理解孔子的当代著名哲学家(也是评论者)的论文集,这些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对孔子传统的理解和修正派的理解。 


    早期的评论假设孔子经典是内在连贯一致的,合起来足够指导所有人的生活。评论家假设在文本的明显多样化的表面下有单一的模式(一条线)。汉朝对于“经”(被翻译成经典)这个词的词源学解释是把文章写在竹片上的竹片串在一起的线,形象地暗示了把意义连在一起的线索。但是经典的众多文体抗拒单一的阐释学。单单在《五经》中,我们就发现历史、史前史、后历史重构、官方文件、法律、神学、诗歌、占卜、道德说教、传说、形而上学思考、社会批评、国家管理、宗教、风俗、迷信等。虽然明显差异、零碎、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形成,整个宝库被看作是全面、统一、和谐的整体,用一本书来解释另一本书。经典被看作扎根于孔子的思想和世界的本质,如果整体上来看,它包含最重要的道德、社会、世界和历史原则。 


    但是内在的一致性产生了问题。比如,考虑儒家的核心美德“仁”和非常著名地描述的“礼”之间的关系。(一般被翻译为“礼仪”,但它的意义显然更宽泛比我们理解的礼仪更少宗教色彩,“礼”包括普遍的礼节和宗教仪式,所以最好被翻译成“propriety”)在《论语》中我们发现两个显然矛盾的对这个关系的理解:1)礼产生仁,2)礼是仁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前者显示仁是关于一个人的内在道德态度和感情的,而后者认为不过是外在的礼仪活动而已。存在矛盾的篇章似乎明显支持一方的观点,有的支持另一方的观点。这个问题的典型解决方式是评论者的意识,他总体上信任《论语》,这个总体信任给予优先权给那些支持一个人更喜欢的观点的文本,而相反的文本被按这样的思路把责任推脱掉。有些融合论者试图融合这些明显差异的观点在一个高度巧妙的,常常技术性的理解上。很难想象非常坦率、不投机的孔子本人会喜欢这样的解释。


    (凯利·詹姆斯·克拉克 著 吴万伟 译)





 
关键词: 儒家 阐释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