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该从明星骂战中反思什么?(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媒体:别有用心的炒作当休矣
眼下已进入第二轮PK的“姜郭骂战”,最初交战的原因却显得扑朔迷离。据广州媒体报道,姜昆日前在广州受邀为“2011广州市高级文艺人才理论研修班”开讲座,讲座中并未提及关于郭德纲的任何言论。既然如此,那句赫然打着双引号的姜昆炮轰郭德纲的“道德论”从何而来?
在这场口水仗中,一些媒体兴奋地扮演着隔岸观火的角色。某门户网站甚至就此进行了一个“支持郭德纲还是姜昆”的投票活动,称有将近87万名网友参与,郭德纲的支持率达到近96%,更有媒体在稿件标题里直言“骂战之后姜昆里外不是人”,毫不掩饰对郭德纲的力挺。让人吃惊的是,一些话语权在握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挺身而出,利用微博和电视访谈,挖苦、叫骂,使得相关事态离艺术探讨越来越远。
姜昆与郭德纲的微妙关系,一直是某些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像之前“姜昆宣称取缔小剧场,德云社对姜昆群起而攻之”这样的新闻,后来都被证明是别有用心的炒作。
不止姜昆和郭德纲的冲突被大炒特炒,就连霍思燕和黄奕这样的争风吃醋,网络报刊都是大篇幅可劲儿招呼,大有抓到了一个“文化事件”的惊喜。
明星的一点“糗事”为啥总能变成“特大新闻”?有人说这是明星的生存需要:新人入行,要闪亮登场;过气明星,要卷土重来;活儿不精的,戏不够、绯闻凑;正当红的,还要锦上添花。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不靠“轩然大波”,没有这样的“公共事件”,点击率、收视率怎么完成,又有谁来买报纸呢?
于是,明星们时不时出点儿狠招、下点儿猛料,把一些媒体推向了“娱乐至死”的境地。在向着点击率、收视率、发行量一路狂奔的时候,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早被抛在了脑后,而他们通常挂在嘴边的托辞是“公众需要”。
公众:围观需要高品格的“娱乐精神”
相比稍显含蓄的暗喻讽刺,言辞激烈的明星骂战似乎更为吸引公众眼球。
今年7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生在报刊上发文批周立波“让观众看到的是肤浅的思想和低下的教养”,周立波立即“粗口”微博回应:“您的语文是生理老师教的吧”,“印象中同济大学不出藏獒”。
因为不满某女星评论自己在华表奖上的透视装,演员袁莉“借题发挥”,发微博暗讽某女演员“假装正经”,并历数该演员“七宗罪”。
上月底,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突然在自己的微博中贴出CCTV3《欢乐英雄》三位女主持人的照片称:“没见过这么恶心的主持人!”并坚称上述批评纯属个人观点,与“同行相煎”毫无关系,“这个时代不缺声音,缺的是态度”。
事实上,这些明星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带有很强的表演性质。他们非常清楚,站在舞台上,高调开口就会有高倍聚光灯打在身上,让自己瞬间成为舞台中心和舆论焦点。
明星之间的纠纷和恩怨,原本就是私人话题,由此引发口水战也没有什么“公共性”可言,真的需要“公众关注”吗?就算明星自曝家丑,也没有太多围观的必要,更不需要围观者一哄而上打群架。
“全民娱乐”的时代,明星的奇闻轶事作为饭后茶余谈资未尝不可,但如何培养和造就避免低级趣味、追求良好风尚的“娱乐精神”,仍然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吴晓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