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杨锦麟:“华学”更可以涵盖中华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前,“国学传统与现代文明—第三届世界华人精英会深圳论坛”在深圳观澜举行。海峡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著名时政评论家杨锦麟在论坛上提出了“华学”概念,并向本报记者阐述其观点。
传统跟现代碰撞出“华学”
记者:您是怎样想到提出“华学”的?
杨锦麟:我刚才到深圳平安培训学院,不知道平安保险原来有两个图腾,刚才看到吓我一跳,孔子和爱因斯坦,居然是他们企业的文化象征,百感交集。我不知道这个题目跟他们的文化是否合适,我知道他们的总裁对中国的国学比较追求。我今天提的概念不一样,我今天提的是“华学”,为什么要提这个概念,我要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我想从礼义廉耻说起来,我们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在现代民主转型过程中,这个传统的核心价值跟现代文化的主题也在吻合。我们到台湾中南部的农村地区会发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任何一个风俗,包括对祖宗的崇拜都是非常完整的,他的族群性格、民俗性格与文化底蕴,和中国大陆没有任何的差别,甚至比我们内地一些地方还要完整。我9月9日去台湾,看到了在台湾所发生的一切,那实际上是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整合、矛盾、互动、碰撞最新鲜的个案。当前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社会,都在发生围绕“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整合、矛盾、互动、碰撞。于是我感到应该以“华学”的概念对这些现象去进行研究。
我们没资格深谈国学的传统
记者:在内地,“国学”近年复兴很快,怎样认识这个现象?
杨锦麟:我知道内地近年来尊孔,很多崇拜和祭祀的礼仪不得不向海外华人和孔庙来请教,让他们教我们怎么尊孔。其实在这个文化的古国,在现代的文化冲击下和各种言论的冲击下,我们现在要传承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只能是残缺的,是需要在考古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反思的。所以,我觉得对中国的软实力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中华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涵盖传统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只有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传统文明才会遭到惨败,如果不重建我们的道德社会价值,我们或许会继续对传统文明、传统文化蔑视。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打倒孔家店,到国学传统的断层,我自己认为我们已没有任何资格深谈国学的传统。
记者:在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敬畏中,我们应是怎样的做法?
杨锦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敬畏实际上有两点,第一,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下,国学传统提炼和升华,不能单纯地揣摩和刻板地复制,现在的说法是克隆。我个人认为要与时俱进,要与各类文明的价值实行各种接轨。第二,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尝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使我们目前达到有人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博爱和自由。传统、近代、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当下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认定的一种价值认定,这是对传统的回归和敬畏,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吸收和追求,既是拨乱反正,也是返璞归真。
“华学”包括56个民族的经典和文化底蕴
记者:再回到“华学”,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在哪里?
杨锦麟:有必要提到“华学”的概念,这是针对西方欧美老牌学刊里有关英文对汉学研究的一个纠正。过去的西方汉学家过分重视外文,轻视中文。对任何汉学家的研究都用英文来表述,而用中文表达一般都会受到边缘和蔑视。但是现在香港大学的劳先生办了一本杂志,在当前的国际汉学界享有比较特别的声誉。他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汉学家到“华学”这个领域探讨都要用中文,以示汉学就是要用中文。
我们理解中的“华学”是以国学、汉学对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区域性、学科性、专门性研究。这个“华学”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不是中华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的终端,应该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一个定义,凡是属于中华文化圈内的精华荟萃,包括56个民族的各种经典和各种文化的底蕴,都应该列入“华学”视野和范畴。它应该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对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升华,一种弘扬,一种发扬光大,是一种扬弃升华。是一个不断学习、发展的过程。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我觉得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作一些思考。我理解中的“华学”可能是对传统国学概念的一种补充和修正。
“华学”就是全球中华文化传播和对话的平台
记者:“华学”体现怎样的中华文化精髓?
杨锦麟:到底我们是谁,我们在思考什么,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经历些什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有的中国人,海内外的华人,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站在一起是各自的,一到紧要关头就自动聚合为整体,在中华民族任何一个历史的大变迁大变局中很多实例证明了这一点。有个作家说“这种聚合是心照不宣,是又强大又神秘的”,我觉得这个话很精彩。任何一种文明和文明的传播都是有关节点的,每个人的血脉,一个民族的血脉他的精神的传承是朝一个一个的关节点不断地超前涌动、延续,所以关节点的选择,传播平台的构建决定了这个文明的走向。我们的聚合传统应该有条件成为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传播过程的一个关节点,或这样的关节点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华学”。我们敬畏传统,但是我们更关注当下活着的新鲜文明的过程,我们寻觅我们来历,分析出口,横向贯通,纵向对比,我们要搭建一个共同的话语平台,否则的话,我们任何讨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各种构造、各种框架,我认为都是于事无补的。
我觉得“华学”的概念至少比“国学”更具有时代感,涵盖面更广,也更具有包容性。
用“华学”可以涵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觉得至少有一点,中华56个民族文化的精髓都是属于“华学”的范畴。用“华学”这个概念也可以凝聚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华学”不是属于现代任何一个专家的专利,是属于海内外热爱认同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的普识价值,属绝大多数的华人,甚至包括中华文化圈内的非华人所有。所以“华学”的概念就是一个传播和对话的平台,沟通的载体,有助于互动交流,超越了地域学科国界,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获得共识和发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