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当代孝观念淡化 年轻人"自顾不暇"也得扪心自问 (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B  “登峰造极”  历代青史无不赘述一个“孝”字
孝道,纳入道德规范后,在封建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  汉王朝等时期,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举孝廉等官员选拔标准,也是“孝”字当头。晋代李密一篇《陈情表》,被后人誉为“千古散文绝唱”。  

当时,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李密则表称要照顾九旬祖母,无法应命,言之戚戚。因其孝行,在祖母过世后,李密更受重用。  

晚清曾国藩曾说:阅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从这个小角度管窥,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青史无不在赘述一个“孝”。  

孝,被树为典范,不孝,则为“十恶不赦”。于是,中国孝文化中,既有不少传说中的典故,又有众多标志性的地名和建筑。尤其是“二十四孝”,以戏曲绘画、剪纸皮影、木雕石刻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  

而这,既源自人们的道德升华,也与历代君王的推崇不无关系。  

晋代以后,封建制度快速发展,孝,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意识的法宝。伴随愚忠愚孝教化而来的,是孝文化中,人伦性逐渐被封建色彩所掩盖,家庭中的父与子、社会中的君与臣,都成为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论语》中,许多地方都提到孝道,但尊崇“父慈子孝”。而一路下来,孝道却变了味,只强调“子孝”,淡化“父慈”。在此影响下,父为子纲,一开始还有示范、表率的意思,后来只剩下“为人子听从父亲”了。“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一类思想,则成了必须遵循的准则。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