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雄崖所:尘封600余年的历史见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雄崖所故城位于即墨市丰城镇海滨,西依群山、东临大海,因其东北部白马岛上的雄伟断崖而得名。故城始建于明初,洪武三十五年(公元 1402 年),右丞相徐达派兵指挥佥事廉高在此修建雄崖所,属鳌山卫管辖,是当时名震海疆的四卫八所之一。雄崖所建成后,成为山东屈指可数的海防要地。
古朴伟岸、金戈铁马,信步走在随势起伏的雄崖所长街上,尘封600余年的曾经热闹的生活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又展现在眼前。拱券形的城门和那被岁月打磨的光滑的石条,折射着当年曾多少次从这个城门进出的将军和士兵的身影,折射出历史长河中的刀光剑影,让现在从此经过的人们仍如穿梭过历史长廊。山东即墨东濒黄海、南倚青岛,183公里长的海岸线宛如一条旖旎飘浮的绸带,把陆地与海洋微妙地分开而又接合,明清时期,在这条海岸线上曾建有军事设施—卫、所。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那些风靡一时的卫、所,如今多已荡然无存,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惟有雄崖所城(今属丰城镇)依然屹立在境域东北端的黄海之滨,真实地显示了当年古所的雄姿以及先民们不屈不挠的保国卫家精神。
出身军事 自元代末年以来,倭寇经常侵入中国沿海地区,至明代尤为猖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从洪武二年(1369年)到洪武七年(1374年),倭寇曾7次大规模地侵扰山东沿海。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洪武六年夏六月(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倭寇之患,致使沿海一代民不聊生,举国不宁,明廷深以为患。为了维护明王朝的长远统治,抵御倭寇、保境安民,朱元璋设计了卫所建制和军屯供给制,在沿海地区“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不得傅岸。”雄崖所即是这种军事建制的产物,当时主要低御倭寇对即墨东部沿海的侵袭。于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在位于城东20公里处设置了即墨东部沿海的鳌山卫。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檄指挥佥事廉高,筑砖城以备倭。”城外有护城河,进城有东、南、西、北四门,名为“镇海”“安远”“迎恩”“维山”。当时,海潮抵达东门,可以停泊船只,便于攻防。城中建筑方正对称,街道形如棋盘,四门洞达,有卫署、学宫、仓廒、文庙、武庙、天齐庙等建筑。城西筑有演武厅,设厅堂、点将台等。
威慑倭寇 承载着600余年历史记忆的雄崖所,全称“雄崖守御千户所”,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受辖于鳌山卫。其地三面环山,东临大海、西扼群峰;地势险要、选位得当。东北与大嵩山卫之大山所(今海阳市)隔海相望,共扼丁字湾河口,实为古代海防要塞。当年设计者可能考虑到借鉴于山、水、气韵,选择了这样一个人居、防守都最理想的方位。因距雄崖所城一华里的东北部有一名曰白马岛的小岛,岛之上有一处天然的赫色雄伟断崖而得名“雄崖”,当年正是因此将这座防御所城命名为“雄崖守御千户所”。古城呈正方形,坐北朝南,站立于错落有致的民居之中,脚下石块砌成的甬街向远处延伸。每边城墙长各1里,周长2公里,城墙两面砖砌,中间以黄土夯实。整个村落地形略呈西高东低之势,城墙外四周有一条如蓝色飘带的护城河,裁卫所后渐被填平。城开四门,门上均有门楼,现在东、北两门均因年久于清乾隆年间坍塌,只留有明显的遗迹。南门是进出所城的主门,经过历次修葺,门洞和城楼尚为完好,仍然屹立。为拱券门洞,夯土包砖结构,城门楼上保留着原修建的庙宇,有正房三间,两侧陪以耳房,分别供奉着观音、仙姑、文武财神等塑像。硬山短檐收厦,不饰雕琢,显示着威武雄壮、坚不可摧的城堡风格。南门门洞外题额为“奉恩”,内题额为“迎熏”,沿门内右侧拾级而上,可登门楼。西门的门楼已圮,但其夯土包砖结构的拱券门洞仍保留着原来的式样,上方石匾镌有“镇威”二字。有趣的是“威”字的一点落下在一横的下面,取“镇住倭寇威风”之意。
布局严谨城内的十字大街,向四周辐射,贯穿所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布局对称,是我国东部沿海唯一可以窥见的古建筑所城,数块城砖似听到号令,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悄然诉说着无言的壮威。城内外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建筑,一应俱全,自成体系;南门外还有校场,土墙围城,有马道、射圃,供练武之用;城东南里许有一土城墙,城为“营子”,便于战时相互接应。尤其是西南边玉皇山顶上的玉皇庙,坐西向东,没用木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高大的山门上隶书题额“玉皇庙”三字,其“玉”字的一点点在“王”字中间的一横的右上面,为“玊”字。城中以十字大街为界,分成4个居住区域。内有底部起台2尺的房屋(俗称“台房”)4座,硬山式鱼鳞瓦顶,无檐厦,是正、副千户居住兼办公之所(所无专用衙署)。万户以下每户住房三间,半间放置武器、军装,其他居住,俗称“两间半屋”。其墙体是石头到窗,砖砌腰带,上为粉皮土墙,顶披山草,檐缀小青瓦,称为“罗汉衣房”。房均无后院,水流于后家院里,开后窗(当时即墨居民无后窗),便于军事行动时相互招呼。房内用砖坯平砌间壁,防止军事行动时撞塌。还有粮库,用来储存粮食、防备灾荒等。雄崖所东西南北十字大街现仍具当年所城格局,一排排铺街的大磨盘,显示着它昔日粮油加工的规模,所住居民李、王、陈、韩、陆是当年世袭千户的后裔,早已融入山东半岛人民群众之中专事农桑。重任在肩雄崖守御戍军除在倭寇骚扰季节出海巡逻作战外,还担负着保卫京师以及其他战备任务;守城军专管保卫所城,并担负着卫所所辖的其他地方的警戒任务;屯田军则负责管理分布于县内垦区的耕地。卫所之间的沿海一线设立烽火墩,分兵把守,遇有敌警即以烽火为号,互相支援接应,从而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明初卫所很重视军事训练,赏罚亦很分明,除骑射等常规训练外,还要训练划橹、抛火球、发射炮等。每年春、秋两季进京检阅兼保卫京师,谓之京操,由千户以下军官带队,京操好的,军官升迁,士兵有奖赏,成绩屡次不佳的,军官遞职,士兵罚戒云南。卫所实行军屯制,以供给军队和养活军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裁千总,废除卫所屯田制,雄崖所随同鳌山卫并于即墨县,但因地处海防要冲,环山滨海,形势险要,设巡检、把总各一名,马步兵30名驻防。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烟台市福山县海口,至此,卫所制度在即墨走到了尽头,雄崖所城即成为村落。斗移星转,沧海桑田。日渐衰老的雄崖所自裁撤之后,至今在春夏秋冬中继续站立了200多年,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在此守护着先辈们辛苦建立起来的家园。它在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的时期,为抵御倭寇骚掠,巩固国家海防,保卫海疆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曾经雄踞中国东南沿海星罗棋布的卫、所,除即墨市境内的雄崖所城旧貌犹在外,其余的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是我国北方唯一一处如此完整的海防所城。 2008年12月,雄崖所故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研究我国沿海军事防卫、抵御侵略以及屯堡卫所的历史沿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依据,极具科学和历史研究价值,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抚今追昔的历史写照。(王灵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