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继承红派不是再造一个红线女 新时代造新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的离世,在一个月来不断引发粤剧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回响。人们在追怀大师生前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粤剧事业是否后继无人的隐忧。后红线女时代,红线女的艺术遗产、红派艺术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粤剧发展的大旗谁来扛起?粤剧艺术的未来面临着哪些问题? 
  恰值“永恒的艺术——广东粤剧界纪念一代宗师红线女专题晚会”举办之际,信息时报记者采访了丁凡、倪惠英、欧凯明、曹秀琴、邓志驹等表演嘉宾和粤剧专家,由此展开了关于“南国红豆”在后红线女时代如何传承与革新的讨论。
  继承红派不是再造一个红线女
  随着红线女的逝去,许多人扼腕叹息,优美的红腔以及红线女所创造的粤剧艺术巅峰,随着大师的逝去而不复返。甚至有人担忧,红腔可能会在未来成为绝响。据了解,在红线女的诸多弟子和学生中,红虹(红线女女儿)、郭凤女、曹秀琴、苏春梅、琼霞、欧凯明等成绩较为突出,其中,最能原汁原味地掌握红腔神髓,与红线女声腔近似度最高的唯有弟子苏春梅。
  有人叹息着“粤剧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红线女”,对此,曾撰写《红线女唱腔艺术研究》的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仲立斌就表示,“不能因此而否定红派艺术的传承人,红线女的不少学生都很全面、优秀,在那样一个时代造就了红线女,这些与那个时代特殊的创作机制、对演员个人素质的要求,和红线女本人的性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况,这个时代自然有它内部的机制驱使它往前走。”
  粤剧市场冷热两重天
  粤剧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倪惠英介绍,“粤剧最近在吴川市的一个订货会,仅春节前后,就签了一两千场的演出场次。这仅仅是一个拥有194个村的县级市,可以说粤剧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粤剧在城市的演出。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曾表示,粤剧在广州几乎是演一场亏一场,剧院属下的江南戏院和南方剧院两大戏院,不得不宁愿空着也不演出。
  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透露,剧院2013年演出场次约为300场,其中在广州的演出不到30场。“如今演出场租偏高,粤剧一台戏动辄六七十号人,连装台加场租,成本至少8万元。看粤剧观众年龄偏大,把票价订高了,他们承受不起,票价低了,成本又划不来。”
  吸引和培养学生观众
  “在这十几年,我觉得我们整个艺术得到很大的提升。我创作的目的很清楚,我就是要让年轻人喜欢粤剧,让他们觉得粤剧不是老土的,不是过时的,不是老人家的东西。”倪惠英说,2003年,随着《花月影》的推出,她拉动企业赞助,推出了“大学生走进剧场”的品牌。《花月影》在大学演了10场,我们收到800多篇、写的非常动人的观后感,学生们说,‘我以前一直以为粤剧是属于老人家的,没想到粤剧这么好看,粤剧艺术实在是太美了。”
  丁凡说:“现在粤剧观众越来越老龄化。红线女老师觉得培养粤剧兴趣要从小学生抓起,这个方法很好。现在我们也准备把网络动漫元素加入到粤剧中,吸引动漫的主要群体——高中生、大学生。”
  对于粤剧改革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标准,丁凡的答案是:“百花齐放。粤剧体制改革以后,每个团的待遇不一样、模式不一样,走的路子不一样,有私营,有集体的,有股份制的,还有不改制的。不同的模式走出不同的路。我觉得没有标准,各走各的路,谁走得好谁就正确,没有一个标准说一定要怎样改。”倪惠英也表示:“粤剧在传承和改革的过程中,像中国经济一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重要的是你要去改,要出闯,去践行。” (记者 谢奕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