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剧作家谈莎士比亚:为弱势人群说公道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编者按 
  今年4月23日是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诞辰450周年纪念日。这位“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无数人为他那些超越国族、阶级和性别藩篱的美妙作品痴迷流连,低徊不已。莎士比亚的魅力何在?为什么他与今日的我们依然如此相通?本刊特约著名戏剧学者、剧作家孙惠柱先生撰文,深入浅出地解此谜团,以飨读者。
  “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
  汗牛充栋的莎学著作中最好的一个标题是波兰学者杨·考特起的:《莎士比亚,我们的同时代人》。莎翁著作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很多莎剧简直就像是针对今天的社会而写的。这一点他和同时代的汤显祖很不一样。《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剧本,是极为精美的博物馆艺术品,不会有人用现代性来要求它。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充满了现代性,很多国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被流行的中文剧名《王子复仇记》误导了。这个最长的莎剧原本要演五个小时;但如果仅仅是复仇,根本不用那么长。哈姆雷特在外国留学,家里出事赶回来,亲耳听到父亲的鬼魂告诉他:我是被你叔叔暗杀的,你要报仇。如果他马上去复仇,15分钟就可以结束了——因为他并没有遇到障碍,叔叔没有防备他不准他带凶器上殿,过去一剑就可以刺死他了;儿子继承王位也顺理成章,那就不会有悲剧了。但莎士比亚却写哈姆雷特犹豫再犹豫。戏剧非常重要的理念是:舞台上必须有积极的行动,不能表现一个角色一味地犹豫。他犹豫什么?他父亲对他说得那么清楚了,为什么还不行动?因为他对于人的生命的理念是超前的——他觉得要杀一个人来复仇不是那么容易的,对父亲鬼魂的话,他必须反复求证,才能决定是不是要听他的话去杀人。所以他要装疯来掩饰自己的怀疑,他要去试探母亲,还要请戏班子来演个谋杀戏给叔叔看,这是他发明的“测谎仪”。可惜他“测谎”一成功,叔叔也就看穿了他,先发制人向他动手了。这就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古代真讲复仇的《赵氏孤儿大报仇》,这个元杂剧和《哈姆雷特》的故事非常像——主人公都是孤儿,遭遇也相似,父亲都在政变中被政敌杀死,那政敌还装和善要认孤儿为义子。赵氏孤儿长到哈姆雷特的年龄后明白了真相,立刻报仇。哈姆雷特是一开始就听说了真相,但一次次推迟报仇。《赵氏孤儿》的主要动作是一连串的人为了保护这个孤儿,或者自杀,或者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送死。死了那么多人,全是为了保护这个皇室后裔,没有一个人有半秒钟的犹豫,现在我们说这叫愚忠——所有人的生命都比不上那个还没有思维能力的皇室后裔。
  《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到西方的中国剧本,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看了很感兴趣,改写成《中国孤儿》,但做了个重大的改动:“程婴”要把自己的也是半个月大的婴儿调包交出去替死时,他妻子反对:为什么要送我儿子的命去保他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这不像是中国传统女子说的话,伏尔泰用人文主义质疑了中国经典的一个根本性的主题。《哈姆雷特》里有段台词大家经常引用:“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崇高的意识、无限的能力、优美的仪表,举止好像天使、灵性可媲神仙,他是天之骄子,他是万物之灵。”走出中世纪以后,神权压抑下的人得到了解放,文艺复兴让人的意识觉醒了。这段话正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行动?就因为“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不仅他本人,所有人都是这样,因此任何人在可能终结他人的生命之前,必须三思而行,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这个理念近年来在中国也开始被接受了。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有时候误判难免。以前常常一判马上拉出去,当场杀一儆百,现在对死刑越来越慎重,这就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哈姆雷特》的精神是一致的,倒是跟《赵氏孤儿》相左。
  为弱势人群说公道话
  喜剧《威尼斯商人》的现代性还不仅仅体现在女扮男装的律师波西亚身上,该剧的核心是一磅肉的传奇故事: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给基督徒商人安东尼奥,约定到时候要不还就得割下一磅肉来,但最后聪明的波西亚弄得他家破人亡。很多人以为该剧嘲讽了犹太人,这也是简单化的解读。犹太人长期受迫害流离失所,没法拥有不动产,只能在身上带着钱,放点债收点利息。放债并不一定就能赚很多钱,基督徒的政府宽容一点能让他们赚点钱,什么时候要驱逐他们了,转眼就能叫他们破产。请看剧中那段夏洛克的关键台词: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性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他不是被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被同样的药品可以治疗,冬天同样要冷、夏天同样要热,跟一般的基督徒一样的吗?你要是用刀来刺我们,我们不是照样要出血,你要挠我们痒痒我们不是照样要发笑,你要是用毒药来害我们,我们不是照样要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莎士比亚写这个戏煞费苦心。他是基督徒,不能全站在犹太人那边来控诉基督徒,那样戏就不可能上演了。欧洲舞台上演犹太人历来有一套丑化的程式,演员要装上个漫画式的鹰钩鼻子。而且事实上那时候英国的犹太人已经全被驱逐出境,但莎士比亚还是觉得一定要说点公道话,坚持为夏洛克写下了这段极富同情心的台词。其实,只要把这里的“犹太人”换成其他任何受歧视的弱势人群,这段“申诉状”都是完全成立的。这也体现了莎翁超前的现代理念。
  穿当代服装演莎剧不会笑场
  当今世界上莎剧演出数不胜数,所谓原汁原味、穿莎翁时代的服装来演的已经属于少数了。多数莎剧演出是穿着现代的服装,甚至未来服装;每个导演在排莎剧之前首先要决定的就是:故事放在什么地方?穿什么服装?但是他们只做删节,并不擅改剧本,这也可以证明莎士比亚的当代意义——几百年前写的台词就是穿上现代服装来说,观众也绝不会笑场,感觉还是挺真实。相比之下,要是杜丽娘穿着高跟鞋连衣裙说起或唱起“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真如线”,观众一定会笑疯的。我们的传统戏曲中有什么剧目可以穿上现代服装演吗?
  除了专业剧场演出,欧美还有一种微型莎剧,专门为中小学生演出。很多戏剧专业大学生毕业后白天“改行”了,但还是热爱戏剧,会用业余时间来排戏。政府和基金会也常常支持一些半职业的剧团,排出简缩版的莎剧到中小学演出。例如50分钟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剪去枝蔓,七八个演员,相当于一节课。我们是不是也能到中小学里去演一演经典剧作的简缩版呢?演莎士比亚和中国经典都会很有意义。
  如果莎士比亚,这个我们的同时代人,也能启发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一些同时代人,那该多好!
  孙惠柱,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