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分析:新旧24孝间的伦常新走向(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不过,没有人否认新“24孝”的价值。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面临着西方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念与伦理文化的冲击,新标准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冷落了“孝道”、缺失了道德教育的社会而言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重拾“孝文化”,重塑孝道。
江苏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吴蔚决定新学期一开学就组织学生学习新“24孝”标准。“新标准能跟父母保持紧密互动,让他们不会觉得孩子长大了就远离他们,也能让他们接触到一些新鲜的事物,而不至于感到孤独。”
“新‘24孝’既亲切又有可操作性,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为现今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条明晰的路径。”安徽省知名社会科学家王开玉说。
人们也希望,新版“24孝”能成为现代社会的孝心“指南针”,纾解正在来临的“老龄社会焦虑症”。
在日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人选择到遥远的城市追逐梦想,打拼着生计,也淡忘了远去的故乡,忽视了渐老的父母。民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空巢老人已经被亲情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所困扰。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山西、陕西、甘肃农村调研发现,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一半得自己照顾自己,或由配偶照顾。
另一项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老龄人口国家。
“老龄社会焦虑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来自日本、丹麦、挪威等老龄化社会的调查指出:如果老龄化社会中社会群体的焦虑情绪得不到疏导,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长期的不到满足,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存在巨大障碍,老年人就会离社会越来越远,引发老年抑郁症、老年心理疾病等。专家介绍,90%的老年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从未因其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帮助。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尽孝、养老已经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与国家制度建设息息相关。
“老龄化社会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却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宗奎教授说。
王开玉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养老体制,深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公共服务,强制性落实人性化的休假制度,为子女尽孝创造好的条件。
其实,“新”也好,“旧”也罢,“24”也涵盖不了所有的“孝行”。新版“24孝”标准最大的价值,是呼吁人们把“偶尔关爱”化为“日常关怀”,不仅在物质上,更要从精神上尽早行孝,别让“老无所依”成为父母的晚年写照。(任沁沁 蔡敏 何丰伦 杨丁淼)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