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马王堆帛画(右)和汉代青铜器(左)中的“毛人”(仙人)

“破布”值千金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标签(木楬)上,书有“聂币千匹”四字,但没有说明“聂币”的真正属性和用途。我认为,马王堆汉墓是长沙诸侯王丞相利仓及其夫人、儿子的墓地。该墓随葬物中有数以千计的珍贵物品,怎么会用破烂的“布帛碎片”随葬?“碎片”必另有其深意。经考证:“聂币”即指分割为片状的布帛,是送给死者的一种象征性的冥币。此外,马王堆还出土了“麻聂币笥”和“缯聂币笥”两块木楬。墓中出土的竹笥内盛有大量的绢、罗、绮、绵等“聂币”。


  中国古代货币除楚国的金钣、汉代的金饼和铜钱外,从来没有见过布帛类货币实物。马王堆聂币的出土,是中国货币史上唯一可供研究的古代布帛货币实物资料,意义非凡,故誉之为——“破片值千金”。


  中国最早的“瓷”字——资 


  有关陶瓷质地的标准,一直是考古工作者争论的焦点。马王堆汉墓竹简《遣策》记录的名称中将不同陶器分别称之为“土器”和“瓦器”。也有个别学者把《遣策》中的“资”确定为“瓷器”的。《说文》中没有“瓷”字,也就是说,马王堆竹简中的“资”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瓷”字。


  我国陶瓷学家对“陶瓷器”的区别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马王堆《遣策》中区分“土器”、“瓦器”和“资(瓷)器”的论点,也许可以说是“马王堆陶瓷标准”。


  所谓“土器”,是一种用细泥模印或捏制的钱币仿制品,其中“土珠玑”是状如珠子的泥团,“土金”是用泥土压印“郢称”字样的仿黄金铸币,“土钱”则是泥土模印的“半两”之类的仿铜钱制品,根据目测,其烧成温度大约300℃左右,用手一捏即碎。


  根据出土实物目测,“瓦器”的质地较“土器”坚硬一些,估计其烧成温度为700℃左右。


  资(瓷)器——据《遣策》记载,有:鱼魫一资,内魫一资,鱼脂一资,肉酱一资,爵(雀)酱一资。“资”是一种印纹硬陶。器形有罐、壶和瓿。火候很高,根据目测,其烧成温度约1250℃左右,其坚硬程度类似“瓷”。


  有关“资”就是“瓷”字之说,最早是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提出来的,笔者曾争论说:《遣策》中的“资”是器物名称,而不是指质地。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资”不是单一的“罐”、“壶”或“瓿”,却是单一的、质地坚硬的“印纹陶”,说“资”就是最古老的“瓷”字,也有道理。


  目前我国陶瓷学界有关陶瓷的区别众说纷纭,没想到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已提出了“土器”、“瓦器”和“资(瓷)”器的论点。今后写陶瓷史不应忘记这一“标准”。


  周世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7月生,湖南省祁阳县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班,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文字教师班。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会学术委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钱币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马王堆医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长沙窑》课题主持人。撰写文章和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中《马王堆养生气功》于1991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历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铜奖;《马王堆汉墓“聂币”考》获1993年中国钱币学会最高学术金奖——金泉奖;2008年《长沙两汉泥(金)钣——“金”“千金”》再获金泉奖。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