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徐刚:当代艺术更加打动人 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艺术史写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批评家、策展人和金钱的关系
文化汇:徐老师,黄专上次研讨会的时候提出的艺术史家与艺术家的距离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徐钢:他的意思是,批评家和策展人跟艺术家的关系特别近,都是很好的朋友,尤其是在中国,如何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在中国,艺术史写作,一方面要客观中立的立场,一方面也要知人论画。中国文人传统意向如此,所以中国艺术家比欧美艺术家好接近得多,欧美艺术家被一层层经纪人包围起来,要接近他很难。中国就有这个好处,我可以花很短的时间去了解100位艺术家,而在欧美可能要花一辈子才能了解一两个艺术家。这是中国艺术史写作的长处。这个问题提得有问题,真正的症结不是在作者和艺术家的关系上,上世纪50年代在纽约,艺术家和批评家也是很近的,像罗申博格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争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批评家、策展人和金钱的关系。一切是以金钱利益为驱动。问题应该这么问:怎样在均衡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保持客观中立,而不是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关系远近。这样的艺术史才是站得住脚的。

我们也需要明星媒体人的出现
文化汇:您觉得艺术类媒体扮演的角色呢?
徐钢:艺术媒体的责任,第一要传播信息,第二要有判断能力,第三要去教育大众。中国的艺术类媒体水平还是比较低一些,基本上处于传播信息的阶段,像《纽约时报》艺术版甚至可以起到左右整个艺术趋势的作用,需要很高水平。每个评论员写一篇文章要做很长时间的研究,写出来的东西有权威性,中国的艺术媒体缺少这样的权威性。我们的艺术媒体的从业人员如果有这么高的水准,艺术史的博士愿意去从事,报酬丰厚,也会慢慢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文化汇:确实,艺术史博士很少会愿意降低身段从事媒体。
徐钢:薪水太低,去采访大牌艺术家还要毕恭毕敬,艺术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敢去反驳,没有处在一种平等的位置。《纽约时报》的记者问题很尖锐,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也需要明星媒体人的出现。(王金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