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乡村儒学讲堂见闻:黄发垂髫同行作揖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泗水6月22日电 (杨晓卫)“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向人敬礼,表示尊敬……”21日是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近百位“学生”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的引导下向孔子行作揖礼。 
  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村民唐建娥学着老师的样子,肃穆站立,把双手举至齐眉再深深下拜,连续重复四次,之后老师宣布“礼成”。自乡村儒学讲堂2012年底开设,唐建娥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儒学讲堂听课,上周因为麦收没听成,她有些遗憾。
  “我们都喜欢听,来这里能学‘文化’,老师讲的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都是我们用得到的。”年过半百的唐建娥一直对自己只上过小学“耿耿于怀”,因此她把每两周一次的乡村儒学讲堂放在了心上,“有老师讲课,还有唱歌、表演节目,比看电视好,大家领着孩子、搀着老人来听课。”
  在椿树沟村的乡村儒学讲堂,远远地就听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读书声。记者在课堂看到,教室座无虚席,从六旬老人到五岁儿童,所有人都手捧《弟子规》,认真诵读。
  第一次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时,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支部书记庞德海担心村民们“不感兴趣、没人听”,但牟钟鉴、刘示范、颜炳罡等文化学者的话鼓励了这位村支书。“教授们说咱们这个地方是孔老夫子的家乡,脚下的路孔老夫子小时候也踩过。咱们这里的人要懂礼貌、要孝顺、要和睦。”庞德海回忆到,起初为吸引村民听课,书院会给村民发小礼品,后来没有礼品每次也有近百人自觉来学习。
  据粗略统计,一年多来,乡村儒学讲堂仅在圣水峪镇就举办了76场,听众达2.3万余人次。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出现是山东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源地的显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牟钟鉴认为,如果长期用儒家道德教化人肯定会有好的效果,但“没想到见效这么快”。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要将儒学发扬光大,精英儒学和乡村儒学缺一不可。
  在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干春松看来,儒学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精神生活中,也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乡村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契机。但他同时提出,“儒学的生命力在乡村,但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山东要成为儒学发展新领域的领跑者,必须作出更多思考和探索实践。
  作为乡村儒学讲堂的发起人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有更长远的打算,“未来我们还会讲《论语》、《孟子》,也会讲家风家训,我们要让尼山圣源书院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书院,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从这里流淌出去”。(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