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西游记》屡遭改编 被降魔后还剩下什么(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大话西游》的自由观念,不仅体现在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再造上,还表现为它的“无厘头话语”和“穿越结构”对传统文艺经典生产方式的深度反叛。理解这一点,或许需要回到这部电影产生之初的历史语境中。在《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的“无厘头话语”已在香港流行许久,但在大陆还不具有受众基础。正因为此,在电影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香港彩星团队与西安电影厂团队出现了观念上的根本分歧。后者无法接受这种偏离大陆美学规范的电影,对其市场前景也持悲观态度。西影厂团队的意见当然有其道理,随后两年《大话西游》在大陆市场遇冷,便是明证。但西影厂团队没有意识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蓄势待发,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也正呼之欲出。1996年之后,《大话西游》的“无厘头话语”开始在大陆无障碍通行,至1998年前后形成高峰。
细察之下,我们还可发现,《大话西游》的“穿越结构”在大陆文艺界也已有不少知音。例如张艺谋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和王小波的长篇小说《寻找无双》,都是典型的穿越叙事。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大话西游》参与推动了一次思想的解放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大话西游的自由观念,与其说是与生俱有的,不如说是在当代现实中被赋予的。
然而《大话西游》的自由观念注定是不彻底的。在这部影片的结尾处,至尊宝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宿命式的悲剧而终结,这也为周星驰在18年之后推出《西游·降魔篇》埋下了伏笔。
降魔篇
想象与自由的退化
在宽大的屏幕上,如来佛祖的巨大手掌缓缓落下,压向面目狰狞的孙悟空,影院巨大的声响和三维视觉的冲击一定让你收获了身心的震撼,而我的内心却变得拔凉拔凉。当我看完贺岁片《西游·降魔篇》,我意识到:自由终结了,想象力也终结了。《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在当代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经典再生产,先是实现了一种关乎自由的想象力解放,最后又退回到想象的原点:那个热爱自由的石猴,在周星驰亲手创作的电影脚本中,依然是魔性难驯的猴妖,而如来佛祖还是降魔引圣的最高“正能量”。
影片的结尾部分勾出了整部作品的故事结构:以驱魔为志业的陈玄奘,在降魔师段姑娘的帮助下先后降伏了水妖、猪妖和猴妖,并悟得大爱的真义,走上了向西取经的道路。这个“取经四人帮”的故事,完全脱胎于吴承恩笔下的叙事框架,了无新意。不同的是,相比之原典《西游记》,那个孕育于天地精华而又热爱自由的孙悟空被彻底妖魔化了,而无边的佛法却成了唯一真理。通过圣魔极端对立的叙事,来消解《西游记》原典中关于自由精神的叙事,这更像是这个时代的某种观念的退化。
星爷用了十多年时间来创作《西游·降魔篇》这个剧本,可谓用心良苦。但时移世易,星爷再次出手时,自由的理想色彩已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人人心中都有一点魔”和“小爱包含在大爱中”这些老掉牙的小哲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