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白沙的社会和谐思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作为明代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儒宗,陈白沙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他的学说表现出致力于追求社会和谐的可贵思想。一是追求仁政德治,向往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二是主张心地宽平、和善友爱、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民为本,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陈白沙的社会和谐思想表现出他作为仁者的宽广胸怀与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值得我们借鉴和缅怀。
  重视与追求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华夏民族的先哲认为,和谐是万物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家更将对和谐的追求作为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境界。《中庸》宣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观表现为追求族群、邦国、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序与协调。早期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尧典》较早体现出古代社会的和谐思想,它指出:“八音克谐”。“人神以合”,就是用八种不同的乐器来达到协调一致的演奏效果,让神与人听了都感到快乐、和谐。这一思想后来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发展。孔子宣称“礼之用,和为贵”,他在致力于追求社会和谐的同时,所提出的用来协调社会成员的有序性、平衡性的“和而不同”的观点,以及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都是对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发挥。
  作为明代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儒宗,陈白沙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他的学说中表现出致力于追求社会和谐的可贵思想。
  (一) 追求仁政德治,向往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
  作为一位具有济世胸怀的仁者,陈白沙痛恨人间的种种不平,向往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致力于仁政的追求。在《湖西八景》诗中,他曾以大流飞瀑比喻为银河泻地,由此而生发出“一洗日月光,再洗天地清。何止天地清,万世无甲兵”的联想。诗中这幅光明普照,兵戈止息,天下太平的图画正是陈白沙对建构明代和谐社会理想的憧憬,但他本人生活的明代中叶却是矛盾丛生,危机四伏。

  儒家的仁政理想以爱民为纲领,贯穿着关心民生,爱惜民力,体恤民情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修己而安百姓”,“节用而爱人”。后期儒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使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理想。不难看出,陈白沙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的政治理念,再现了儒家仁政的社会蓝图。
  (二) 主张心地宽平,和善友爱,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
  陈白沙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谦和温厚、平易近人的蔼然长者。陈白沙告诫门人不要“锋芒太露”,勉励“更望完养,令深沉和平”,并以“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宏远,践履要笃实”20字示为学之要。在这20字中,“心地要宽平”摆在第一位,这是因为惟有心地宽平,才能虚怀若谷,具有吐纳万物,停蓄百川之襟怀,故此陈白沙将它作为为学的基础功夫。出于这一要求,陈白沙勉励门人“完信养气,臻极和平”,与人融洽相处强调待人接物不可凭一己之好恶,对人百般挑剔,要有包容之心,说“待人接物,不可拣择殊甚,圣愚善恶,一切要包他”。陈白沙友人、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在数十年的游学、授徒生涯中,陈白沙待人循循善诱,和蔼可亲,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崇敬和爱戴。

  在长期的隐居讲学中,陈白沙并与乡邻建立了融洽的关系。陈白沙十分珍惜与乡邻的友情。他十岁时曾随家人由新会之都会村迁居江门之白沙村,童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在后来写的《移居》一诗中谈到了这种感受。诗中说:“千金论买邻,万金论买宅,岂不念子孙,而以营朝夕……吾志在择善,无然复离析”。诗中写古人不惜重金买宅卜居,都是为子孙有个安居的环境。结尾后两句表达了陈白沙与家人既然择善邻而居,当不复存迁移之想。全诗贯穿着儒家“里仁为美”,和睦乡邻的旨趣。移居后的60余年,陈白沙在新的环境中与乡邻建立了融洽无间的关系,他的诗中经常展现一幅幅动人的场景。

  以民为本,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陈白沙的社会和谐思想表现出他作为仁者的宽广胸怀与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值得我们借鉴和缅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