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罗多弼:如果五四时期能开始得更早一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经济观察报:100多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在强调向西方学习,但中国的传统似乎在逐渐被漠视,到了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回归传统的趋势。就中国而言,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罗多弼:中国人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瑞典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鸦片战争情结”。但我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好事。你提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判断,就是全球化和传统的保留有矛盾。然而不一定是这样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和传统的决裂是特别激烈的,如果把中国大陆和台湾相比,在1949年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台湾的国际化程度比大陆高得多,但台湾对于中国传统的保留也很多。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复杂的关系。 

  经济观察报:尽管如此,似乎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也是需要强调的。 

  罗多弼:我的想法是,文化传统的保留具体应当是什么?我读过中国学者写的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文章,有的学者希望复兴孔子的传统,给儒家几乎一种支配思想的地位。但从我的感情和价值观出发,我本能地对此产生一种反感。如果从一种学者的眼光看,这也很不现实。让儒家成为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思想体系,那即使能实现,我也觉得不是好事。我觉得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国家在观念上面应当取中立态度,将思想和价值观的问题主要留给民众去选择。 

  中国文化传统很丰富,给中国人和世界人提供的资源非常丰富。这些传统如果失去了,当然是个损失,从各个角度看都非常值得保留。回顾“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当然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比较可惜的事情。但保留、保持、知晓和信仰是有不同层次的。 

  经济观察报:这种保留和全球化是没有矛盾的? 

  罗多弼:是的。给我许多启发的一个现象是,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参考不同的文化传统。就文学而言,最近几十年来世界比较著名的作家都有这个特点,他们的双脚站立在两个文明中。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印度裔作家奈保尔,他出生在中美洲,后在英国长大,他的作品就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如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过去在巴基斯坦,现在定居英国,他对东西方的传统都有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会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作为汉学家对此深有体会。如果全球化发展得比较成功的话,就会创造更大的可能让不同的人参考不同的传统。 

  经济观察报:瑞典有基督教的传统,这一传统目前似乎仍在维持,但中国的传统儒家早已经衰落了,目前没有体系性的价值观,你如何看待这种对比? 

  罗多弼:我要纠正你的是,现在瑞典许多人已经不信基督教了。过去瑞典基督教是国教,人们必须加入教会,不能有其他信仰。所以现在很多欧洲人会把教会和压迫联系在一起。但基督教传统和儒家传统有些类似的地方,基督教一些最初的传说、尤其是《圣经》中关于耶稣的部分,是人们都会感到喜欢的。但我们长大的时候所看到的是教会的所作所为,于是产生反感。这一点儒家有些类似,“五四”时期的一些学者不喜欢的是儒家的具体表现,如科举制度、服从长辈等,但如果回到孟子本来说的,可以发现并不是那样。例如朱元璋就禁止了孟子学说,因为孟子主张“君为轻”,这对统治者是很危险的。 

  经济观察报:“五四”学者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回头来看,这些知识分子的一些想法是不是太激进了? 

  罗多弼:“五四”学者的一系列看法确实太激烈了,如钱玄同曾建议取消汉字,那是太极端了。连像胡适这种比较温和的人,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学时,我也觉得他某些方面的批判太过分了。但我现在自己也处在一个反思过程中,觉得总体而言,“五四”运动有正负两面的作用,但好的是主要的,如“德先生”和“赛先生”。它是和传统的决裂太激烈了,不过反过头来讲,能避免吗?我个人认为,“五四”时期如果能开始得更早一点,如果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学者就开始反思传统,发现西方,那将会更好。 

  “五四”学者们很早就对中国和西方做了对比,他们发现中国人尊敬、服从长辈,害怕矛盾——如孔子说“君子无所争”。而且中国没有一个发展的理想,认为黄金时代是在过去。但西方人崇拜青年,把社会看作类似生物的东西,主张进化,进化就必然意味着没有活力的部分被淘汰。有了这个认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很快就在中国扎根了。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故事是,严复把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成了中文。但《天演论》本来的意思很清楚,是反对达尔文主义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认为其只能应用于自然。但到了严复的手里,反而成了一个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著作。 

  在我看来,这个潮流是很重要的。自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观点总是主张需要进化,分清楚什么人有利于发展,什么人对发展不利。中国很多老百姓也有这种想法,主张优胜劣汰。这可怕极了,由此导致的价值观就会把每个人都看作一种手段,你的价值和你做的东西完全一样,如果你没做什么好事,你就没有什么价值,比如说,“人是革命的螺丝钉”,比如说,不同人的死亡分量是不同的。这和中国的五四运动是有关系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