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去金色大厅“镀金”给谁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前,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金色大厅送票难》的文章,文中提道:“维也纳‘金色大厅’在中国的形象总在两个极端剧烈摇摆,一边是高雅的‘音乐圣殿’,一边被人指责为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大厅’……一位国内当红明星在金色大厅演出,使馆朋友抱怨说,使馆下死任务,每人必须保证送出多少张票,而且要确保奥地利人来,不要华侨,这样可以保证电视录像效果……他们可能不在乎这几万块钱,但这种行为非常不理性,这跟中国人到国外买奢侈品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关于去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的争议由来已久,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早已不是什么“内幕”,大家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还是争先恐后地要去。在如今这样高度市场化的时代,很少有人仅仅是为了“过把瘾”,远渡重洋一掷千金在金色大厅办音乐会。究其原因,有的个人和团体“镀金”的目的非常明确、一目了然,有的则看似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其实是为了长远计划做铺垫。
  国人在国外买奢侈品,有的是自用,有的是为了送人。在国内,高档奢侈品是一种身份标识,可以借此获得某一圈子的接纳和所谓“贵宾”的特权。国人习惯并善于从住宅、座驾、穿戴、服饰等方面估算出一个人的“身价”,再根据这个身价决定自己和这个人交往的必要性和方式。在欧美国家这种情况并非完全不存在,但似乎没有国内如此普遍。在相对成熟的社会文化中,“身价”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与谈吐中,而非外在的物质包装。但是如果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不具备观察“气质”的经验,也没有鉴别“谈吐”的知识,则只能从背什么包、穿什么鞋、开什么车这些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了。
  去金色大厅“镀金”,有时候并不是为了回来向业内人士显摆,甚至有些还“悄悄地去,悄悄地回”。在国内现行体制下,对音乐家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直属领导的“重视”与否。如果领导是同行,或者是内行,去不去金色大厅则完全无所谓。但如果领导是外行,甚至从未受过任何音乐艺术教育,那么“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取得‘广泛轰动’‘载誉回国’‘征服观众’‘走向世界’‘巨大胜利’‘扬我国威’”等标签,在填表和上交材料的时候就真的“管用”了。当音乐家的水平没有办法向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解释清楚的时候,“奢侈品”的华丽包装则是最直接,也最便于理解的展示方式。当音乐家身处缺乏艺术音乐鉴赏力、不屑于“崇洋”却习惯“媚外”的社会环境中,没有可以沟通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艺术实力,又想获得足够的艺术地位和社会认可,“镀金”其实是最省时、直接,从长远看其实也是相对省钱的“上进”方式。此时的金色大厅之旅就类似于一件国外买来的奢侈品。
  《金色大厅送票难》一文还提道:“一桩生意而已……奥地利一位曾在旅行社工作的华人透露,他们在今年7月接到了世界和平音乐节的外包订单,‘演出方弄了1300多个小孩过来,发的证书一模一样,很多参赛方非常不满。’该华人表示,仅这一单生意,团费总额就高达3000多万元。由于有金色大厅的名号,利润高达40%,比做一般的旅行团业务高出更多。”既然是生意,只要合法就无可厚非。但能够“玩儿得转”如此复杂和“高规格”的生意,这其中的学问和特色就复杂得多了。
  任何事情的出现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特别是像金色大厅“镀金”这类看似不合理,甚至已是广受质疑的事情,为什么并未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呢?这是应该引人深思的问题。只有改变其生存的土壤,此类现象也许才能销声匿迹。
  张佳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