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古村寨如何摆脱火灾厄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新年伊始,接连发生在云南独克宗古城和贵州报京乡侗寨的两场大火,使得这些独具价值的历史建筑顷刻间化为乌有。如何防范火患侵袭,成为这些古村寨面临的共同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也曾遭遇过无情的火灾:2007年11月2日,三江县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被大火烧毁209户,受灾951人,直接财产损失312.5万元;2009年11月6日,独峒乡林略村林略屯被大火烧毁民房196座,造成5人死亡,千余人受灾。
  为了根治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患,从2008年开始,自治区政府连续5年将少数民族聚居村寨防火改造列入为民办十件大事之一。在这场与火灾赛跑的比拼中,人的胜算几何?
  古村寨火灾频发有共性 
  2月9日,记者来到三江县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只见传统的侗族鼓楼前,20米宽的防火道干净整洁,实施了硬化,成为屯里的主干道,两边的木楼在保持原有样式的基础上,一楼改成了砖房,房前的红色消防栓格外显眼。从山顶望去,高位水池延伸下的消防管网布满了整个村落,像是一张保护网,守护着这个全国最大的千户侗寨。
  干冲屯60多岁的吴光月老人对几年前的那场大火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村民酿酒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由于村里的木楼连成一片,这场发生在夜里的火灾很快蔓延,村里仅有的一台手抬机动泵完全阻挡不了火势,村民有的抱出一台电视机,有的抢出来一床棉被,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粮食全部被烧毁。
  少数民族古村寨的火灾起因虽然各有不同,但火灾频发的背后,却有一些共性。
  广西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黄乃华分析说,首先,长期以来,村寨存在大量使用明火的情况,生活用火主要是柴灶,大部分火灾是用火不慎所致;第二,村寨房屋耐火等级低,大多是瓦木结构、砖木结构,建筑内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第三,村寨房屋布局密集,户与户之间屋檐紧连,没有防火分隔,火灾很容易蔓延;第四,有相当数量的村寨用电线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装,老化严重,大多村民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知识和消防安全意识,常常私自乱接电线、电器,违反操作规程,易引发火灾;第五,村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部救援力量难以迅速赶到。加上许多村寨都建在半山腰或山顶,远离水源,灭火器材普遍缺乏,难以组织有效自救。
  改造后火灾不再成大患
  一场以改善村寨防火条件和改变村民用火用电陋习的战役由此展开。
  干冲村老支书覃惠刚告诉记者,现如今,村民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再也不在家里的火塘上烤火、烤腊肉了。2009年,干冲村实施了火塘改造,村民生火做饭的地方从二楼搬到了一楼,家家户户建起了省柴灶,用上了煤气、沼气;原来位于木楼一层的猪羊圈也搬了出去,房间里不再堆放柴草,减少了火灾隐患。
  回想起改造前的日子,干冲村村委会主任吴兰凤深有感触,大火烧醒了村民的防火意识,改造工程实施后,村里投入劳力,开辟了7条防火带,建起了4个高位水池,消防管网直接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每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方便了生活,也保障了安全。
  在各项改造工程中,寨改无疑是最难的。独峒乡消防助理吴海源介绍,当时一些老人思想转不过弯,有些亲戚房子连在一起的,不愿往外搬迁,但是开辟防火道是保障全村安全的事,村民都很支持。
  寨改后,村里实现了大寨化小寨,房屋之间开辟出宽度不小于3.5米的防火带,隔离成了5个防火区域。“现在村民的防火意识提高了,只要有人占用防火通道,就会有人出来制止。”吴海源说。
  据了解,从2008年到2013年,三江县共投入5.24亿元对814个村屯8.03万户进行了水改、电改、灶改、寨改加房改的“4+1”改造,受惠群众达34.18万人。改造后,村寨防火改造项目使村寨自防自救能力大大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今,三江县共发生村寨火灾9起,与前三年相比(2008至2010年)火灾下降67%,受灾户数下降89%,受损财产下降76%,无一起火灾受灾户达到30户以上。
  防火改造和文化保护不矛盾
  在推进防火改造工程中,如何使少数民族村寨既符合防火规范要求,又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也是一大难题。
  三江县副县长侯新安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做好整合工作是关键。三江县的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基础极差,全面完成“四改”目标所涉及的范围和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地政府部门将村寨火灾防治工作与扶贫开发、人畜饮水、村庄整治、农电改造等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既整合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的资金,又统筹了各项目的规划建设方案,确保了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江县内大量富有侗族建筑特色的村寨,改造方案从保护民族建筑艺术特色的角度和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开设防火通道,根据村寨实际将防火通道建成鱼塘或水田,既可作为天然的防火蓄水池,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美化村寨。施工方努力传承和发扬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最大限度地保护侗族村寨原有风貌。
  三江县林溪乡冠洞村村委会主任石荣建感叹,“四改”工程后,冠洞村的鼓楼群村寨更加干净整齐,侗族风味更加突显,成为广西电视台《刘三姐》剧组的拍摄基地。该村的“百家宴”已经成为了三江县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解决了近200名妇女的就业,成为三江县“十佳生态文化寨”和三江县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景点。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陈书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