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到此一游"几时休? 学者:别让礼仪成为木乃伊(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故宫铁缸刻字事件余波未平,媒体又曝出厦门万石植物园中的众多珍惜植物变成了游客的“留言板”,上面刻满了人名,就连浑身长刺的仙人掌也难免毒手。
从古老的“题壁诗”到记忆中的“大字报”,再到如今无所不在的墙壁广告,从名胜古迹到公园广场,再到普通民居,国人热衷于在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迹,究竟是一种传统,还是不良的公共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批评。
“到此一游”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演变成无数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的?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到此一游的行为,是一种公共礼仪的缺失所致,应该下大决心治理,形成社会舆论的氛围和环境,让题字者感到耻辱,最终改变这种不好的风气和行为。”
“越是无赖,越想不朽”
记者:现如今在名胜古迹、风景区乃至平常的公共场所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行为,正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思考和讨论,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彭林:这让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越是无赖,越想不朽”,其实在公共场所刻下自己的名字,写上“某某到此一游”,无非就是想留名,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这么做,写下自己的名字的能说明什么呢?只有那些对社会、对民族真正做出贡献的,才能留下他们的名字。而把名字刻在墙上、刻在文物上、刻在古迹上,本来是想在此处留下自己的印迹,想流芳百世或不朽的,结果只能是遗臭万年。文物古迹常在,以后人们来这里游览看到上面刻着“某某到此一游”的话,难道真的会觉得刻字人是英雄很棒吗?
记者:那么,您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行为呢?
彭林:我觉得其实可以严查,查到那些涂鸦留名的人,应该有相应的处罚制度,而且处罚应该有一定的力度。而不像现在,只是在舆论上加以批评,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造成了破坏,而在于行为的性质,不用说刻字了,哪怕是用粉笔写的,能够擦掉的,也不应该出现。所以,应该加大决心治理,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使得刻字涂鸦的人为此感到耻辱,这才有可能改变这种现象。
彭林:别让礼仪成为木乃伊
从古人到今人,从古典文学到现实生活,在墙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名字,似乎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在今天,却正在接受道德的考验,“到此一游”现象,是传统使然还是公共生活规则的示范?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认为:“古人的题诗题字,和今天的涂鸦不是一回事。而且传统时代,也有非常完善的公共礼仪规范,今天人觉得古人没有公共生活的礼仪,一提到传统,似乎就觉得是落后的、封建的,这是非常荒谬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她的公共礼仪,野蛮民族才没有。在今天,重建公共礼仪,应该从民族礼仪中出发。在整个社会中普及和重建礼仪道德。”
题诗不同于“到此一游”
记者:有声音认为国人在传统中就有题诗、题字的习惯,这和今天“到此一游”的行为是否有关呢?
彭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古人常有题壁诗,有名胜古迹中无数的题字、石刻等等,但是和现在到处是“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是不同的。古人的题诗也好,题字也好,石刻也好,首先是一种文学作品,他们的作用是为风景、为古迹添色,是一种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比如泰山,上面有非常多的石刻、题诗,它们本身也是景观的一部分,为景区增添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蕴含着历史、人文的景观,作为文化景区,本身的魅力就会失色不少。其二,古人对于文化、对于景观本身有敬畏,题诗题字也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而是为了突出景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题字下面,也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们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景观、对文化的感悟,而不是为自己留名。
记者:那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古人题字和今人“到此一游”的行为呢?
彭林:今天的涂鸦,特别是那种“到此一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以前到名胜古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名胜古迹中题字题诗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敢题的,留字之前得掂量一下,用词是否得当、字迹是否好看,留下以后会不会被后人耻笑等等。今天的人不考虑这些,只是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那里。试想想看,假如我们到了泰山,发现泰山上到处都是古人留下的字迹,这些字迹不是什么诗词文章,都是“某某到此一游”,而且这些人我们全都不知道是谁,这是何等的煞风景,又有什么文化意蕴可言呢?所以,我们记住的,不是谁的名字,而是那些诗词文章,是古人对于风景文化的体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