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亚洲时报:西方对中国常见的误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8月20日发表文章,题目是“西方对中国常见的误解”,作者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文苑主任高大伟。文章认为,种种因素造成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因此消除误解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步。首先,中国不是单一市场,而是内部高度异质而多样化的大陆;其次,中国将成为新世界秩序的共同构建者,西方需要调整自己;第三,“中国世界”是再次重现而不是“中国的崛起”;第四,中国的复兴不仅对亚洲稳定也对全球和平起着重要作用;第五,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有助西方政治学家发现“民主”概念的更丰富内涵;第六,中国在物质和精神进步方面开始丰富世界并将扮演中流砥柱角色。文章摘要如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复兴,西方统治世界500年的历史结束了。现在人们必须意识到中国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变化以及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然而西方距离中国路途遥远,再加上心态上的骄傲自大与无知,种种因素造成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成为理解中国现实的障碍。因此,消除误解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步。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或越南一样,是一个同质性很高的单一民族国家。事实上,中国和欧洲的情况类似,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是远东的“欧洲”。也就是说,中国和欧洲一样,是一个内部高度异质而多样化的大陆。它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必须采取差别化的分析方式、外交策略或商业战略来面对。中国绝对不是一个单一市场。今日中国领导人的两项重大任务:一是协调中国内部不同地方的发展,达到和谐平衡;二是必须保障占人类总人口1/5的中国人民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做到了这两点也就是为全球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人们通常期望西方改变中国。然而,虽然一些西方的理论思维与习惯正在影响着中国人,但是中国根本上正在进行的是吸收西方的要素,将之转变成对自身有用的东西,也就是一种同化的过程。从上海到重庆、从大连到香港,科技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中国不是一个被动的模仿者,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文明母体。中国社会今日正经历的变化其实恰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文化内在的丰富多样,重视和谐,以及对求新求变的强烈信仰。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后,人们仍在讨论“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但这一词句是一个误导。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再加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文明特性,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可能像欧盟融合其新成员国一样融合中国。中国将成为新世界秩序的共同构建者,西方需要调整自己适应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

有人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成为世界不稳定的一个来源,这样的想法存在着两个错误:第一,人们必须思考的是中国世界的再次出现而不是“中国的崛起”或是“和平崛起”。第二,人们应该记得,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亚洲甚至是世界的主要构成支柱。事实上,中国今日的复兴不仅对亚洲的稳定也对全球的和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21世纪中国的再崛起和美国之间将会产生冲突吗?我们不要忘记,中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还结盟共同抵抗日本的帝国主义。在周恩来与基辛格共同构思的上海公报签署35年后的今天,中美事实上已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华盛顿到北京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美合作关系将开启太平洋地区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时代。

分析家在讨论到中国的现代化时仅是提到经济方面,然而后帝国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的现代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化,将有助于西方政治学家发现“民主”这一概念的更丰富内涵。中国人今日享有的个人自由在中国过去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将在社会、经济与政治各个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西方主流媒体正在构建一个“中印”(Chindia)神话。但是把中国和印度混为一谈是一种学术的欺伪。中国与印度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明,不仅如此,印度在民主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悖论:中国公民无论男女都享有比印度公民更多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也更能享有真正的多元社会。在印度,个人的自由仍然受到一些隐形却无处不在的哲学或宗教信仰的强烈束缚;而在中国,社会政治的改革却能真正影响并改善人们的生活。

西方总是认为自己将继续成为物质和精神进步的唯一来源,成为世界的领导先锋。但是西方必须意识到如果中国已经开始丰富世界这个地球村,使它更充满活力,总有一天,中国也将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以其创新的能力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设计师。

现在,西方开始重视中国,但是西方是否能毫无偏见、毫无误解地看待中国?作为西方人的我们是否能够毫无惧怕地注视着这条中国龙呢?

西方人一贯以来将龙视为邪恶的象征,是必须被驯服或消灭的对象。从意大利画家丁托雷多到俄国画家康丁斯基,“圣乔治屠杀恶龙”的传说一直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主题。但是在中国,龙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正面象征。例如在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中,有乘龙翱翔于乐土之上的描述。我们不需要像圣乔治一样去屠杀所有的龙,也不需要刻意去除龙在西方的邪恶形象,而是要意识到中西方对龙的不同理解。美国作家史景迁在《改变中国:在华的西方顾问》一书中写道:“如果双方都达到了一种自我认识的新高度,那么旧的误解就不会再发生。”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为中西方的交往与互相的认识正向着一个新的高度迈进而感到高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