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舌尖2》:纯粹美食异化为矫饰美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舌尖1》好!不仅是片子执著于纯粹的美食,而且画面淳朴,文本优美,让观众有味蕾润泽和眼前一亮的感觉。来自味觉和视觉的通感,自然而然就让观众产生了惊异的美学体验。 
  《舌尖2》的文本延续了《舌尖1》风格,而且修辞更完美,画面更漂亮,桥段转移更技术化,民俗风情更丰满,美食囊括更全面。按照逻辑,《舌尖2》应该更好。但是从舆论场的反应看,挑刺者增多,而且找的茬都是常识性的。譬如藏族男孩爬树取蜜的镜头,实际上那树高也只有2米,解说词却拔高为40米。这种不切实际的渲染加上画面的视觉冲击,使之有了技术主义化的美学效应,但离纪录片的真实远之千里。
  美食就是美食,原汁原味才能挑逗人的味蕾。加了味精和覆盖美色装裱的美食,已经异化为矫饰的美学了。不要忘了,美食是自己吃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唯此矫饰,《舌尖2》的斧凿刻意足以令人侧目。何况,就像新闻源所述,还有镜头抄袭之嫌,那就更加佐证《舌尖2》的不堪了。 
  客观而言,有争议有批评,说明《舌尖2》依然有拥趸,这要比一部片子播出后在舆论场中静寂无声要强多了。的确,和其他的纪录片相比,《舌尖2》仍不失为一部佳作。但在观众的价值观体系中,人们评价《舌尖2》的参照物是《舌尖1》而非其他。不能超越,就意味着失败。
  纪录片如此,影视剧是这样,社会生活中的宏大叙事和红尘民生亦是如此。以社会生活而论,改革创新激活的是生产力,调整的是生产关系,因而初始改革带来的民生体验最令人难忘。就艺术创作而言,初始篇往往朴拙真髓,也更为用心,即使存在天真的瑕疵带来的美感是令人难忘的。即如《舌尖1》,若有BBC《人类星球》的故事架构,可能就是借鉴,而《舌尖2》也就成了抄袭。
  再如前几年“中国第五代”导演蜂拥学习李安的“申奥”电影,场面色彩很宏大,故事情节很苍白,形式主义的美难言效颦之丑。再说影视剧的系列制造,从好莱坞电影到美英电视剧,乃至中国影视剧,第一部被观众叫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续”下去。事实却是,即使这些“连续”剧拥有不菲的票房,但观众对于续篇也有了审美疲劳之感。因而,影评的主调往往是“狗尾续貂”的差评乃至恶评。
  究其根本,乃是不能超越。
  《舌尖2》恰恰就栽在不能超越上。《舌尖2》不能超越的症结恰恰是文本、画面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是技术主义的刻意结果,恰恰少了真性情和朴拙美。因而,这种“超越”越彻底,反而显得《舌尖2》走不出《舌尖1》的窠臼。说到底,这种“超越”是形式主义的超越,而非内容上的深化。
  有趣的是,很多人对《舌尖2》的诟病在于故事多于美食,其实并不确切。在我看来,美食和故事结合确实是不错的创意,因为中国人的吃文化本身就蕴藉着民俗民情。讲故事不是问题,把故事当美学道具,忽略美食内涵,才是喧宾夺主的大问题。即便如此,尚能原谅。若制片人拍摄此片的目的,不是为了故事和美食,而是通过技术主义的美学“装修”达到其获奖的功利目的,那才是《舌尖2》真正的硬伤。● 张敬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