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炒作起的国学热并非真正弘扬国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或开讲或出版后,一定层度上确实掀起了全民皆读国学的热潮,各书店原本屈居一隅的国学著作纷纷登上畅销书架。网络论坛、文化媒体或推崇、或争论,围绕这些著作实实在在“热浪”滚滚。近段时间针对国学著作一些“文化人”又出新招,先是北大博士“古惑仔”李白了一把,紧接着北大保安举行了《一个保安的论语心得》签售仪式。看上去国学经典好像被国人越来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重任好似将落在于丹等教授、博士以及保安们的身上了。
那么从积极方面来说,于丹等人所解读国学经典从效果上确实起到了传播文化和宣扬中国传统精神的作用,给经济沸腾浪潮下的人们有了一份心灵鸡汤。一方面普及了大众对《论语》等这些中华民族元典有所了解、有所关注,也使得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道德文明对人们精神家园的寻找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让学术界关注对《论语》等元典的阐释解读,在批判争论中从而更好更深的发掘元典的真谛。
无论于丹还是李零以及保安,其热爱文化的精神值得可嘉。但是其炒作行为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炒作的快速化也提供了基础。一些文化人、书商和利益涉及者为了名利不屑大量包装、推销以及动用一切手段炒作。用经济利润来取代文化传播,用谋求名利来替代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学者不屑用庸俗、无厘头甚至恶搞的文化献媚于世,只想快速使得一举成名,无论是芳名还是臭名,只想有“名”,有了“名”就有利可图;另一方面书商以及利益既得者们热衷肆意炒作,不管高度赞扬的方式,还是低级辱骂的方式,只要能产生轰动效应,一切手段皆用之,把人炒红,把书炒热,钱财便滚滚进入囊中。当然还有一些是好事热闹之人,一有风吹草动,便鼓之呼之,间接的充当了炒手。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确实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学习,需要传播。也确实需要一些国学大师级的学者为我们解读经典,阐释传统,传播文化。但就传统文化而言本身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认真的细致采用扬弃予以批判的继承,这样才能使得人们真正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能使得我们能够真正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促进。
然而以热销为目的、炒作为手段、轰动效应为标准来产生的“国学热”并不是真正的弘扬国学,一是本身在解读这些国学经典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值得商榷,诸如于丹到底解读到底是不是真正《论语》、《庄子》的真意,而把李白恶搞为“古惑仔”更为不妥;二就其作品的传播而言,其目的究竟是传播文化还是牟取名利,固然两者兼有,但目前的狂热炒作和一些非常手段使得牟取名利的目的遮蔽了文化传播的功能。
不可否认炒作确实可以快速使得文化产品得以快速传播,快速使得人们了解文化信息。但其消极影响不能忽视。肆意炒作容易使得一些学者产生浮躁之风,无意静心钻研学问,而是一心急于成名,往往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法来产生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使得文化堕落化;肆意炒作也使得文化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被经济利润所代替,往往使得各传播中介一味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文化质量;肆意的炒作还会误导众多的文化消费者,往往使得人们面对满天飞舞的广告和满地遍布的炒作无从选择,难以辨别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
而真正的国学之热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精髓得到重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得到弘扬。一方面通过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们的钻研和创作,产生富有深刻内涵扬弃了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作品;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媒介的传播,被人们接受并关注,人们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和促动,带来社会的良性效应。
通过炒作肯定无法兴起国学。炒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一些文化学者以追求名利为目的、炒作为手段,而这已经是一种商业的行为,这些文化学者只不过是用文化名词包装起来的商人而已,“国学”一词和《论语》等经典只不过是其追求名利的工具而已。国学在炒作中也无所谓“热”与“不热”了!
作者:苏文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