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站在季羡林先生的书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为季羡林先生写书评是有难度的,一个原因是必须时时考虑他95岁的年龄,另一原因是他让人眼花缭乱的出书速度。面对与人等齐的著作、数目不小的“季羡林谈***”,还有大量“季学”研究成果,笔者不敢贸然下笔,深恐有遗珠之憾。
 
季羡林先生是成就很大的语言学家,同时,他也热爱散文写作,还获得过国际性文学奖,《病榻杂记》是他最新的散文集子。读过本书,我对季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佩服,他对自己近九十年前的经历如数家珍,例如对小学同学的回忆,“有劲使不出,无处发泄,便寻求发泄对象,刘志学就是我寻求的对象,于是便开始欺负他,命令他跪在地下,不听就拳打脚踢。”这些童年小故事使读者对季羡林有一个人性化的了解。
 
《病榻杂记》文字率真、幽默,善于活用成语,不少段落令人莞尔或拍案叫绝。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的真性真情和进取思想。作者为文不拘一格,向来不忌讳“杨朔式结尾”,在不少文章的末尾都布局上可升华灵魂的抒情文字,显示了作者的大家风范。有些文章的结构之简洁,说理之平易,完全可选入中小学课本,成为学生们写作文的范本。
 
如《周作人论》的最后一段这样写,“我们的祖国早已换了人间。在今天的国势日隆,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的大好形势下,保持晚节的问题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有,而且很迫切……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我们每个人都要警惕。“《悼巴老》一文结尾写道:“巴老!你永远永远地走了。你的作品和人格却会永远永远地留下来。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决不会掉队,这就是95岁的季羡林。”
在书中,季羡林颇有成就感地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病房里的一位小护士告诉我,她在回家的路上一气读了我五篇散文,她觉得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向上的感觉。这种天真无邪的评价是对我最高的鼓励。”看来,用好的作品鼓舞人,用好的情操塑造人,对季羡林先生来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笔者第一次听说季羡林,还是《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时候,自那以后,季先生越来越令人高山仰止,以神话的速度从学者成为一代宗师。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的身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东方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国家领导人去探望时,季的头衔是“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还算恰当。而到了大众这里,季羡林已位列“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成了擅长“学术十项全能”的“十全老人”。随着大师的崛起,争论随之而来。
 
1月27日,李敖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表示,“他(季羡林)不是国学大师,他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他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三个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李敖的刻薄言论流传甚广,在他之前,王朔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但剖析最深刻的,还是学者葛剑雄在《新京报》(2005年8月16日)发表的《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吗》一文,“更重要的是,学者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如果不是另有所图,难道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吗?当然,如果本人已经丧失了辨别和纠正的能力,只能听凭他人或媒体摆布时,任何高雅圣洁的桂冠都已毫无意义,只能看成为强加的谥号了。”
 
在《周作人论》一文,作者曾直言,对极少数人来说,长寿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是天大的坏事。享受着夕阳无限好的季羡林,也承受着长寿带来的“屈辱”,至于是不是屈辱全看本人如何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深层考究,反正有外因也有内因。作者爱好广泛与喜欢发言,也难免给屑小以可乘之机。所幸的是,季先生并没有完全丧失纠正能力,《在病中》一文里,季羡林提出了名动江湖的“三辞”,一辞“国学大师”,说听见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二辞“学界泰斗”,“现在偏偏把我‘打’成泰斗。这从哪里讲起呢?”;三辞“国宝”,“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
 
在望百之年而能言能写,甚至能自由发表意见,季羡林无疑比巴金要幸福得多,也更具有经营人生的智慧,从而部分避免了某种悲哀。在百口莫辩的尴尬中,一部《病榻杂记》,让季羡林为自己预留下了应对历史追问的辩护词。
作者:潘采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