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首演当天,“望、闻、问、切”国家大剧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9月25日,中秋之夜,国家大剧院首次试演出。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最先登台亮相。    演出晚上7时半开始,记者下午4时半便到了。“潜入”大剧院后,且按老祖宗“望、闻、问、切”之法门,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访行动……   要知详情如何,且听慢慢道来——      望   初步印象   外表现代感强,内部古典味足   下午4时半,人民大会堂西侧,好一池碧水。有风行于水上,便吹出一片碎鳞。倒影中的国家大剧院微微摇摆着,壳体反射出金属光泽,颇有一种现代美,引得诸多游客不断按动快门。   外边风光很好,里边是什么光景?相信这个问题能够勾起不少人的好奇心。   几个小时后,有2000多名观众可以进到这巨大的“蛋壳”内部观看首次试演,一探究竟。这些幸运儿大多是大剧院的建设者、来京务工者、曾在这里居住的搬迁居民等。当然,还有像我一样的媒体记者。   从大剧院北入口进入的那一刻,我想,能否借助自己的眼睛,带读者开始一段探秘之旅呢?   旅途首先从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开始。   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据说上方的波光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让经过的人们有“海底世界”的感觉。或许是尚在测试中,这种感觉并不明显。倒是廊道两侧的布置更吸引眼球:古琴、窗花、龙灯、龙飞凤舞的书法,一列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倒装点出一派古色古香的味道来。   再向前走,传统的味道愈浓了:“橄榄厅”两扇大门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让人联想到离此处不远的故宫宫门上的门钉。只不过这钉是写意的,变形的,融入了现代感的。   顺着扶梯上行,则是公共大厅。大厅空间开阔,主体建筑歌剧院、戏剧场和音乐厅便分布在此。它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据说可以将整个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深红色调颇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趣。大厅地板名曰“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歌剧院的外围悬着一层金属丝网,灯光下射,整个建筑如同在一个唐代的纱笼中一般。据说这种设计还有良好的吸音作用,这古意盎然上就平添了几分神秘。   大厅内所有的灯光,几乎都是柔和的,并不照彻,显得有些古画般的幽暗。   这些带有传统色彩的元素,和金属感强烈的支架、透进阳光的玻璃墙组合在一起,仿佛意味着古典和现代在进行着某种互融。   闻   演出开始   一样的“万泉河”,不一样的是什么?   晚上7时半,天色早暗下来,站在大厅,可以看到人民大会堂楼顶灯勾出的轮廓。演出准时开始。   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可谓经典中的经典了。不断响起的“娘子军军歌”早就耳熟能详,“万泉河水清又清”也为观众熟知,“常青大跳”、红衣斗笠……似乎与往昔的演出并无不同。   舞美有些不一样。在固定背景后面,是一块多媒体的大屏幕,色泽逼真,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有乱真之感。在营造特殊效果时更有奇效:洪常青被俘一场,追光打去,山峦丛中突然闪过一道闪电,配合激烈的音乐,真有气壮山河之感。   舞台更不一样了。演员孟宁宁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舞台是她经历过的除了人民大会堂之外最大的舞台,在上面演出因为幅度加大、位置要跑到,所以会比较累。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则表示,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更加国际化。中央芭蕾舞团曾应邀到英国皇家剧院和巴黎歌剧院演出,都是这么高这么大的舞台。这无疑是一种接轨。   据介绍,这个舞台上还有专门为芭蕾设计的地板,最高可倾斜6度角,为国内唯一。不过在本次试演中似乎还没有投入使用。   当然,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不一样。据介绍,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设施中,有很多技术亮点。比如舞台上方有61道景物吊杆,吊杆的同步性非常好,在两根杆之间搭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只高脚杯,杯内盛满水,按每秒升降1.08米的速度升降两根杆,杯内的水不会洒出来。此外,所有吊杆都由计算机控制,如果把一条舞龙的道具龙吊在吊杆上,编程以后,龙就可以自己舞动起来。   记者所持是工作人员证件,可以自由出入不同楼层的观众席。即便是在三楼,枪声、甩旗声、脚步声都如同响在耳边。   中场休息的时候,观众噼里啪啦按动快门,拍摄的对象往往是亲友和这块新场地。   问   设计者说   与安德鲁一席快谈   演出开始前,设计师安德鲁的身影出现在大厅里。这些天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大剧院走走、看看。这天来得正好,呼啦就围上了一大帮记者。大家纷纷发问,安德鲁应付自如,时有妙语。记者撷来几则,以飨读者:   问:中国国家大剧院在你设计的作品中,排在什么位置?   安德鲁:最重要的位置。我生平设计很多,设计过飞机场,设计过海洋博物馆,手笔也都不算小,但是,它们又怎能跟中国国家大剧院相比呢!(笑)   问:在完成这个最重要作品的过程中,是否很有创造的快感?   安德鲁:当然,建成后我很有成就感,很快乐。但是,建设过程中则只能说是苦干。如果有人说这几年间我在享受创造的乐趣,请不要相信他。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   但是,苦虽苦,你要问我值不值,我说:值!一辈子能做这样一座建筑,绝对值得!   问:我问个尖锐的——很早就有这么一种疑问,说这么一座有现代感的大剧院矗立在古都中心,似乎与周边建筑风貌不大协调,你怎么看?   安德鲁:古老的建筑在古老的城市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古老的城市也应该能够容纳新的元素,只不过两者需要和谐。   国家大剧院在精神上和北京的古老建筑是相通的。它外围的水面、树木和附近的红墙是有呼应的,它的风格是宁静的,它讲究对称美,它并不炫耀自身的独立,而是融入在整体空间里。当然,它在保留传统精神的同时,也是向前看的。它的材料、设计和功能都是现代化的。这又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建筑。   如果站在北海的白塔上向这边望来,无论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你会发现它和周边建筑是协调的,它很美。   问:贝聿铭在卢浮宫前建了一个“金字塔”,以打破常规而闻名于世。你的设计会成为这样名标青史的建筑么?或者说,会成为新的世界几大建筑之一么?   安德鲁:这个我不方便说。我好比养育了一个小孩子,把他带大了进入社会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由社会来评价,我怎么好说呢!   问:设计大剧院,有没有融入你的某种理想?   安德鲁:站在长安街上看大剧院,它像一个两边拉开幕布的舞台,街上的行人全是它的观众。这是我的理想。这里不只是一个看演出的地方,只面对买得起票的人开放,而是要对所有人开放,它是属于大众的!   切   建设者说   看到灯光映在水面上,是莫大的享受   在建设者心中,这座大剧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记者碰上了负责灯光建设的陈海生先生。他的公司从2002年开始参加进来,5个年头都投入在大剧院的建设里。   他认为,要问大剧院的独特气质,从他的工作上就能看出来。   “由于安德鲁的理念是‘在这个区域保持低调’,所以我们做灯光的时候很谨慎。一般有水的场所都会向水里打光,一进剧院灯火通明,国家大剧院则不一样。它收敛着使用灯光,它把黑暗也作为一种设计,这边亮,那边黑,光和影形成反差,境界就出来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夜晚在长安街上望过来,钛金属板是不发光的,零星的灯火点缀着,犹如一个星辉闪烁的宇宙,非常神秘,非常美,对不对?——这不就是国家大剧院与其他剧院的不同么?”   进场前,记者看到3个拿着票的小伙子,统一着装,一层一层地逛着。上前打听,果然也是大剧院的建设者。下午还在做着一些收尾工作,晚上就成了观众。   “在这里看演出,觉得跟别的地方有什么区别呢?”记者问。   “有什么区别?这里——从1楼到5楼,您脚下的每一块石砖,都是我们铺的!在这里看演出,我们特自豪!”   陈海生的话跟这三位很类似,不过要更浪漫一些:“几年下来,我与大剧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看到灯光映在水面上,我都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