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冰桶挑战”:别让公益变媚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本周主持 马强 
  “冰桶挑战”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数日间跨洋越海、席卷全球,自文体明星至地产大佬,由IT精英到政企名流,趋之若鹜,其指向在于引发全社会对“渐冻人”这一罕见病的关注与募捐。
  名人大腕,社会标杆,自浇冰桶,投身公益——理念足够健康,形式不拘一格,成本几可不计——“冰桶挑战”一不留神走红全球。被点名的以英雄姿态湿身出镜,没被点名的按捺不住豪情,自浇以跟潮。
  据媒体报道,从七月底到八月中,“渐冻人症”协会和全美分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金的捐款,相比与2013年同期的112万美金成长了将近四倍。 
  慈善效果凸显,“冰桶挑战”方兴未艾。 然而,当舆论呈狂欢之势,一起公益事件,却出现向娱乐事件潜移默化的趋势。
  “冰桶挑战”风行,一得益于名人效应,二借助于病毒式传播,将慈善行为直接演变为全民时尚,传播效果显著,然而指向变异难免。
  眼见的现实之一,高调自浇者云涌,低调募捐者寥寥。形式解构了意义,慈善的背景板前,已然是明星的秀场。自浇的成为公众焦点,捐钱的反倒不好意思见人。明星玩得高兴,百姓看得开心,公益娱乐化,最终受伤的难免是公益。
  眼见的现实之二,大批名人刚刚做完环保公益的宣传,转头就来到“冰桶挑战”的现场,于是悖论出现了:来自美国媒体的统计,假设挑战者平均用水15升,那么截止到目前,大概已浪费1900万升水,该数量相当于9500万瓶装水。难怪河南久旱地区鲁山县民众拿着水桶聚集在中原大佛前,举牌抗议“冰桶挑战”。
  不必讳言,当某种社会行为本身失去现实的内涵,只徒具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就会成为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媚俗者对媚俗的需要,即在一面撒谎的美化人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带着激动的满足认识镜子里的自己。”昆德拉将其称为“灵魂的虚肿症”。可以这样说,当“冰桶挑战”的初衷一再被全民狂欢的形式所压制,虚假的崇高感便会将其变成媚俗的温床。
  眼下的“冰桶挑战”,反映了当下典型的传播症候:我们只负责转发,不负责判断。病毒式传播的过程,层层消解着其本身的意义。我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跟风游戏,直到有一天兴味索然,再去寻找新的游戏。至于到底是“冰桶挑战”还是“皇帝的新衣”?谁还有心思去琢磨过去的事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