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忆无锡国专并范敬宜同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提起无锡国专,自然会回忆起1943—1948年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当时在上海这座孤岛上,我们的老校长唐文治老夫子,不顾老病之躯,坚持办学课徒,兴灭继绝,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借座上海爱文义路乐群中学部分教室,办起了无锡国专上海分校。简陋的校舍,陈旧的设备,却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志研究国学的青年学子,纷纷负笈来沪就读。好些同学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埋头经史,发扬国粹,成为卓有成就的一代通儒。有的蜚声华夏,有的驰誉全球。这些同学,为母校争得了荣誉,自不必说。 
  我那时年方弱冠,经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卢心竹先生推荐,在教务长王蘧常先生亲自主考下,得以录取该校文哲系肄业。当时教授国文的有唐尧夫、金德建;教授文字学的有鲍鼎;教授诗词的有顾佛影;教授昭明文选的有高钅舌;教授书法的有朱大可;教授目录学的有王佩诤。以上各位老师,都是学界名流,学识渊博,人人敬佩。他们上课,大都不带书本,全凭平素的学养,根据记忆,板书抄录,由同学记成笔记,课后潜心体会,写出心得,就正于授课老师。每期作业都经老师审阅点评,然后发给同学,传观学习。至于作文,概由老师命题,各生自己写作。老师改笔有繁有简,因人因文而异。 
  当时唐文治老校长已届耄耋高龄,仍带病坚持每周一次的读经讲经。彼时他已因患糖尿病双目失明,每次来校讲课,都由专人搀扶。进入讲堂后,即正襟危坐,心不旁骛。所讲内容,多为周易、诗经和楚辞中的某些章节。老夫子讲得深入浅出,对学生很有启发。特别是选讲古文名篇,先是结合教材,朗诵课文,然后逐章逐句,进行讲授。包括文章结构,词语运用,都讲得精到细致。令人叹服。唐老夫子修养有素,发音洪亮,宛如黄钟大吕之声。读《秋声赋》一文,于文中形容秋之为状,秋之为声,委婉细致,曲尽其妙。若非于文字章句,涵咏深透者,绝不能臻此妙境。如读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此段文字,读来一气呵成,略无停涩阻隔之感。又如选读李华之《吊古战场文》,对文中描写古战场阴森恐怖之情景,则以极其愁苦之声调,加以渲染,以情带声,倍觉凄苦,令人不堪卒读。对古代不义争战,自然产生了厌离情绪,而对和平生活,则产生了追求与向往。唐老夫子朗诵诗文有如此神奇妙用,诚非后辈所能轻易几及。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位范敬宜同学,他的确是个通才。他比我约小五六岁,头角岐嶷,目秀眉清,人品生得十分出众。并且精通国画,在全班堪称翘楚。由于他为人正直谦和,同学多乐意和他接近。 
  敬宜同学,确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他不但能熟记老师教给的课文,而且还善于模仿唐老夫子读书的腔调,抑扬顿挫,惟妙惟肖。令人听后,拍案叫绝。 
  敬宜学长,出身名门望族,是宋代名臣范文正公仲淹先生的后裔。他与侪辈接触中,始终给人以谦抑温和,如坐春风,如沐化雨之感。而同学与敬宜交游中,对文正公先忧后乐的遗训,也受到同样的教益。 
  我在国专文哲系读了两年预科,两年半本科,适逢家乡解放。大江封锁,只好辍学家居,后即参加工作,庸庸碌碌,一无建树。 
  解放后,我一直对当年国专的老同学眷恋不已,特别对范敬宜同学,思念尤深,可惜大江阻隔,不能相机晤谈。而参加工作后,本人遭际坎坷,乏善足陈,故亦未便登门拜访,看来了此夙愿,只有俟诸异日耳。 
  回首前尘,聊申渴念,范兄倘能看到我写的这些旧事旧闻,一定会以痴人说梦视之也。 
  (范敬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日报总编辑——编者注) 
    作者:钱树森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