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荀子像前话荀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香港《大公报》6日刊出署名李如志的文章,阐述荀子这位先哲为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追思他安贫乐贱,不慕官位,心比天大的博大胸怀和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笑对成败的崇高品格。
  如下是该文主要内容:
  在古城邯郸街头,有一尊花岗岩的雕像,他长衫儒巾,手执竹简,一幅睿智儒雅的形象,这是邯郸人的骄傲。
  我关注荀子是几十年的事了。在评法批儒中,荀子作为战国最后一位大儒不但未受批判,反而备受褒奖,实在令人费解。后来逐步研究,才真正发现荀子的与众不同。荀子确实是孔子的忠实信徒,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儒,儒者称之为后圣;法家说他是先秦法家的理论奠基者和开拓者,是法家的师祖。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秦统一实际上是荀子理论和学说的一次成功实践。但是荀子曾断言以暴力征服和镇压来统治国家不会长久,固而和韩非、李斯不可同论。总之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巨人,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高峰。资产阶级革命家、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称两千年之学,皆荀子也;毛泽东更是直言不讳称荀子为“唯物主义者,是儒家的左派”。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荀子是赵人,历史上多有记载,是不可置疑的,但后来人们对其具体的出生地进行所谓的考察,实际上只是猜测,因而又有了邯郸说、中年说和安泽说。我主张邯郸说理由是充足的。主要证据有三条:
  一、荀子出生在战国晚期,赵国是当时的中原大国和强国,邯郸名声鹊起,与当时的临淄、咸阳、大梁等并称五大都会,邯郸即是赵国的代名词。司马迁写《史记》时,原来意义上的赵国已不复存在,刘邦封自己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就是因为他的封地是邯郸。此时河南的中年、山西的安泽已成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特别是山西的安泽,原属韩国,后归赵国,司马迁又是严谨的史学家,在《孟轲荀卿列传》中称荀子为赵人就是说他是邯郸人,他不可能再去考察安泽、中年到底属于哪个国家了;
  二、历史记载,荀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十五岁时就曾游历稷下学宫。就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条件,如果他不在赵国的都城邯郸,恐怕连稷下学宫的信息也不知道,更何况他怎样跋山涉水走出太行山深山去游历稷下学宫,他毕竟才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啊;
  三、中年说和安泽说都没有直接证据,都以该地有荀姓后人而立论,其实不足为证,因为邯郸也有荀姓后人,而且邯郸的荀姓晚于中年而早于安泽。查阅典籍可以证明,荀姓是由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慧孙,慧孙生耳以王父字为氏……楚令伊孙叔敖及荀况并为孙姓,所以荀子也称孙卿。初步考证,荀子的先祖为荀欣,曾为赵国的中尉官。由此可见荀子是邯郸人,是最准确的。最近河北评选历史名人,荀子名列第一,燕赵乃河北的代称,三晋是山西的代称,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都称荀子为赵人,那么如果说他的出生地成了河南的中年或山西的安泽,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有研究荀子的朋友告诉我,荀子出生在现属邯郸管辖的武安市八特村,该村在洺河南岸,与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隔河相望,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对其的发掘中,足可以将中华文化文明向前推进两千年。一、是核桃的栽培,二、是粟(小米)的种植,三、是家鸡家猪的驯化饲养。核桃过去历史教科书上都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在磁山文化遗址中掘出的大量窖藏谷子,多达几十万斤,并有大量核桃的残核,鸡和猪的残骨,充分证明他们的产地在中国,而且比来源于印度的记载早了五千多年。而科学家史学推测,这里是指南针的发明地。因为指南针指南的原理是由于磁石吸引的结果。指南针是黄帝部落发明的,磁山原是个大型露天铁矿,大量窖藏谷子可能是黄帝部落的军粮储备地,在这里发明指南车就顺理成章了。此地距邯郸几十公里,荀子的先祖罢官后隐居到这里也是十分可信的。
  荀子高寿,生活在七雄并起到秦始皇统一时期,赵国地处中原,与各国交往频繁,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法家的创始人慎到,诡辩家公孙龙,纵横家鬼谷子。庄子曾来邯郸论剑,惠施常来与公孙龙论辩等都形成了造就荀子这样的思想大家的浓厚氛围,也为他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他的一生在游历中度过,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两为兰陵令,曾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赵孝成王要封他为上卿。他的学说可以说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生地主阶级利益。他的哲学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理论和文学实践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打开《荀子》三十二篇,可以说他的智慧之光熠熠生辉,字字珠玑,篇篇锦绣,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荀子自称为儒家弟子,尊孔子为先师。但他并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具有勇敢的学术批判精神。他对孟轲的批判,他的《非十二子》都是当时学术史、思想史的巅峰。他对儒学在中国的传授和弘扬功不可没,后代的礼学、诗经学以及春秋学都能从荀子中找到源头。荀子与时俱进,以客观为标准,不以个人的好恶评是非,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谈强国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之理想;他倡导隆礼尊贤;他的有关廉政、改革、重法之学说,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治国理论的基石。
  荀子的散文被郭沫若称之为先秦四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文学实践和文学创新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而且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文章贴近群众,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声。它以通俗的语言,以说唱的形式为人民创作许多喜闻乐见的名篇,如《成相》等被广大人民广为传唱。
  由于对荀子的崇敬和偏爱,我经常到荀子像前瞻仰,站在他的面前,遥想这位先哲为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追思他安贫乐贱,不慕官位,心比天大的博大胸怀和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笑对成败的崇高品格,吾辈岂能懒惰,而不效法先贤,奋斗不辍者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