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大历史系教授:不能让影视剧引导历史认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目前,图书市场上的通俗历史读物和影视剧作品大多把目光聚集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身上,将历史等同于故事,肆意歪曲历史,突显权谋和私生活当中热闹的部分来吸引大众。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历史创造者系列丛书”则凸显出其意义的重大。丛书由北大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先生主持,组织了房德邻、彭卫、陈琳国等十余位有相当史学素养的学者,这些学者又是某一断代史的专门研究者,创作了这套合计十册的丛书,力求还原接近真实的历史,又能让一般大众读者接受的通俗历史读物。关于丛书的出版事宜,记者采访了赵世瑜先生。  
  历史学家不能只重“逆取”忽视“顺守”
  山东商报:“历史创造者”系列丛书确实是一套非常有分量的历史普及读物,相信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产物。所以,想请您谈一谈这套丛书的策划初衷?
  赵世瑜:历史学术走到了今天,突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内容上看,历史学术如果仍然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极狭小的政治史领域、局限在“英雄们的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历史上,而不注意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历史,不注意了解“人”而只是面对一个个无生命性格的政治机器或军事机器,那肯定是要“自绝于人民”,或者只能成为“影射史学”或类似的政治工具。一位史学专家曾经对我说,古代史家讲过“逆取”与“顺守”的道理,就是说打江山的时候要扭转乾坤,与命运搏斗,而守江山的时候则要顺乎民心,顺其自然。从历史上看,“逆取”的时间要比“顺守”的时间短得多,历史学家为什么总是愿意盯着前者不放呢?从方法上看,为了让广大群众接受历史学家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取出来的经验和思想精华,首先就要设法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加强他们的历史感,这本来就是历史学家的职责。人们始终在期望着能让读者看懂、而且看得有兴趣的历史学术著作,这应该是史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跳出冷静评判的圈子加强主体的投入
  山东商报:《士人与战国格局》(战国卷)、《游侠与汉代社会》(汉代卷)、《女性与盛唐气象》、《大宋文臣:兴邦还是误国》(宋代卷)、《大明天子与大明帝国》(明代卷)、《言官与康乾政治》(清代卷)、《封疆大吏与晚清变局》(晚清卷)等等。丛书在每个时代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群体,以这些人物群体的活动,折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我觉得这是丛书很大的一个结构特色,这样的创作特点是如何定型的?
  赵世瑜:我与这套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历史研究》编辑部的王和先生商量,能否创作一套雅俗共赏的历史学术著作,而这套书的要求是,每部书都要用一个人物群体作为主要线索,通过这个人物群体的活动,反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这套书绝不能写成特定人物群体的合传,人物只是穿针引线的引子,最终目的是写历史。但这一历史又不要求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同时,要切忌写成呆板的叙述史,而要充分展开议论,即所谓老生常谈之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第三者冷静评判的圈子,加强主体的投入,如果可能的话,在自己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秦史观、唐史观、明史观等等。在写法上,可以学习同类优秀著作的风格特征,可以大幅度地跳跃,可以采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总之在革新历史撰述体裁方面做一点尝试。
  以上的想法得到了许多有共识者的赞同,可是落实起来实在困难重重。许多作者虽然答应下来,但经过一番尝试,发现这比他们熟悉的传统写法要难得多,这也正是此书问世艰难,拖延了如此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认识这个时代
  山东商报:近年来历史读物或影视剧极度泛滥,戏说之余不免严重扭曲了史实,造成人们对历史的误解。您认为造成这些乱象的原因有哪些?
  赵世瑜:我发现,一些影视工作者开始对历史题材感兴趣,但是,由于没有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介入,他们只好亲自操刀处理这些极为复杂的题材。
  作者王和曾提到他当时看到一则报道,是陈凯歌的《刺秦》上映后,一些影视专家批评该电影过于沉闷,陈凯歌辩解说,他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王和认为,陈凯歌未必知道秦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我相信王和的判断是对的,陈凯歌力图表现的,至多也只是他自己理解的秦的精神,并不是根据史实总结出来的。
  我们当然不能苛责这些影视工作者,我们甚至应该感谢他们,用普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历史知识,尽管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审视自身,为什么多年来的历史教育只朝向一个归宿,即培养历史学家?为什么少有能够用学术语言以外的语言(如文学语言、影视语言,甚至音乐语言)传递最新的历史内容与思想的人才?经过严格学科训练的高学位毕业生为什么只能挤向高等院校和研究所这条独木桥?20年前我呼吁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史学价值的实现;20年后全社会文化素质的确提高了,就要求我们这些人不断拿出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的精品,否则又怎能抱怨荧屏上清宫戏的泛滥或者对历史的戏说?
  山东商报:您怎样看待通俗讲史?
  赵世瑜:通俗讲史与写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个传统与专业的讲史和写史具有不尽相同的取向,表达的是不同的历史观,所以这个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历史学家,我们的目标是真正认识这个时代,我们不能总是用本专业的某些优长,去评价别人的短处。我们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说得中肯一点,这才是我们史学家的本事。否则我们研究历史会变得寻章摘句,而不是对历史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这不是一个达到很高水准的表现。(记者张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