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网络语言作为网民交流不可缺少的“通行证”,经常会自我更新以贴近生活现实,反映时事热度,但网络语言低俗化的现象也越发突出。 6月2日,净化网络语言研讨会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行。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屌丝”“逼格”“逗比”等词入选。你知道这三个词在微博上的使用次数是多少吗?仅去年一年加起来差不多有3.6亿次!用得多,并不意味着词语就不低俗。
  四个途径使网络语言低俗化
  网络低俗语言是怎么来的?
  首先,一些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尼玛”等词语的同音利用。
  其次,也有一些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例如“艹”。
  再次,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也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例如“逼格(bigger)”等。
  另外,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近年也有增多,如“簈丝”等。
  网络低俗语向传统媒体转移
  网络语言低俗化向部分纸质媒体转移已有显现,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词是 “簈丝”、“逗比”和“叫兽”。
  像 《绿茶婊只是明骚女汉子才是暗贱》之类的新闻标题,毫无禁忌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不仅表现出社会文化对女性不自觉的歧视,也反映出部分文化载体无视社会责任的恶俗狂欢。
  现实的粗鄙在互联网上蔓延
  网络语言环境中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的粗鄙、市侩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表示,互联网带来了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同时也使得社会负面情绪、文化粗鄙现象经由网络放大。此外,部分网民在网上将现实压力、生活不满情绪转变为恶意中伤的暴虐释放,对网络语言空间产生严重毁伤。在一些话题中,一些网民更是极尽侮辱之能事,对话题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新媒体记者/邢 宇整理
  言论表达自由不是肆意放纵
  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并非要打压网络语言、统一网络言论,更不是要求网民“出口成章”,而是要在文化、社会的层面上营造网络生活的舒适空间。
  网络语言,不仅反映着一个阶段的网民情绪、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一个层面的民众素质,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风貌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尊重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权,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网络不是某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网民的“公地”,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运行规则、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让低俗淡出,让文明回归。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