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要成为文化斗士需潜心读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星辰在线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促成这10名重庆博士联名抵制“抵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这些有着不同研究领域的博士们对于“于丹现象”以及“北大清华10博士联名抵制于丹”事件有着怎样的专业观点和看法?记者对这10名博士一一进行了采访。
  蔡敏博士(文化与传媒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十博士的抵制不代表公众
  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看,十博士的抵制不是自下而上、代表公众的,更像是临时搞一个小团体来主张为经典、为知识立法,来维护思想和经典的专有权,其形式是媒介批评而不是学术批评。
  刘幼昕博士 (教育学专业,西南大学):于丹将传统经典通俗化
  个人认为,《于丹〈论语〉心得》是将晦涩难懂的传统经典内容通俗化、平民化的一种创新尝试,是当代大学服务社会公众的一种具体方式。
  梁华荣博士(文献学专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不死,根在当下
  正如于丹教授所言:“中国的文化不死,根在当下”,她解读《论语》和《老子》,正是把《论语》和《老子》中的“微言大义”找到一个故事的载体,把它装进历朝历代的故事,把它映射到今天的生活,把它划进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中。
  谭代龙博士(文献学专业,四川外语学院):“于丹”“十博士” 将成为文化符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于丹”和“十博士”都将成为文化符号。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有必要去追寻其得以产生的背景,思考其明天的发展走向。
  邓伟博士(现代文学专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真的能回到《论语》的原意吗?
  并没有一个一锤定音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但是,一旦上纲为是对传统亵渎的判断,对学术的冒犯,就很难心平气和了。你真的能回到《论语》的原意吗——那同样是一个迷梦,并烙上了某种话语霸权的意味。
  刘扬博士(文艺学专业,重庆大学):出现捧者棒者不足为奇
  市场化运作催生了学术明星的出镜,导致传统观念中理性的下沿。因而,出现了捧者和棒者就不足为奇了。
  董洪川博士(比较文学专业,四川外语学院):错误是在交流中发现的
  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翻译西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典籍中,存在不少译不准和误读的问题,但这并没有成为我们否定文化交流价值的理由。错误是在交流和发现中去修正的,而不是通过简单地取消别人的表达权和交流权来实现的。
  黄文博士(法学专业,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于丹讲《论语》是她的合法权利
  于丹的《论语心解》在“十博士”看来有危害性,伤及到了中国文化。这如果不是思想问罪,起码也有思想问责的意思。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说明于丹的《论语心解》有社会和文化危害性,从法律的角度说,于丹在《百家论坛》上讲解自己的《论语》心得是自己的合法权利,也是她和媒体的双向选择的结果。
  王林博士(经济学专业,重庆大学):这是成功的企业策划案例
  于丹教授从收入相对较低的学者到明星、公众人物、高收入者;观众则从《百家讲坛》获得其所需的精神食粮;出版社从出版于丹的书获益颇多…..这是大众媒介的成功策划与推广,是融文化、潮流为一体的典型经济现象,成功的企业策划案例!
  钱峰博士(法学专业,重庆大学) :他们的学科和成就与《论语》无关
  通过百度一搜,“北大清华十博士”的真正来头也大致显现。
  有意思的是这十博士中只有徐晋如有点所谓的国学功底和成就,但其与余 杰的私交又令人难免对其人品与志趣有“近墨者黑”的担忧。
  排名第一的刘根勤据说是徐晋如的同学,但压根就没有任何相关的学术造诣,原本是广州一房地产的关注者;朱崇科则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文系博士,研究方向是新马地区的华人文学;至于其他人的学科和成就那就更与《论语》无关了。
  既然如此,那他们何来批判于丹的依据和底气?省省吧,“北大清华十博士”,要成为真正的“文化斗士”?还需摆脱功利的羁缚,潜下心来多读点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