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四川汉源麦坪文化考察:发现5000年前遗址群(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浪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四川汉源麦坪:淹没5000年 
  文┃冯晓枫
  一百年后,有几人能再看到麦坪?对于我们而言,初见已是永别。
  彭志全走到108国道路基边,爬上一个小土堆,张望片刻后,回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个望远镜。
  彭是土生土长的汉源人,随着瀑布沟水电站大坝的建成,大渡河水位的一天天上涨,他和家人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留下了视野里的一片汪洋。举起从家里带出的望远镜,熟悉的大渡河在他的镜头里开始变得陌生。
  水位提升之后,原本因河谷地貌而湍急了千年的大渡河,在国道下方变成了“汉源湖”。水势缓慢温柔,逆光薄雾之中反射出的水面在镜头里面格外显眼,即使是人工形成的湖面,同样也不失美丽。
  “那边就是你说的麦坪了,还是看看吧,虽然看不到什么了。”彭指了指前方。
  ■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遗址
  镜头前方,河的对面就是属于小相岭山脉的龙塘山。龙塘山的北麓,被湖水淹没的地方即是汉源县大树镇麦坪村。
  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的考古队在发掘对岸富林镇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时,顺便调查了这里,当时就发现了这儿也有大量考古遗存堆积。
  转眼间已是1988年初夏,大树公社也已经改名大树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的叶茂林、唐际根来到这里。他们在麦坪村周围的狮子山、麻家山等地又发现了人类活动遗址,尤其是在麻家山发现有古蜀文化的遗存,并在狮子山遗址发现到独树一帜的文化面貌。这时他们已经开始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古蜀文化的最西南边界。”
  2003年,瀑布沟水电站工程淹没区考古项目正式启动。这场堪比“三峡考古”的工程是四川省内历时最长、投入人力最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2001年就已经开始的麦坪遗址发掘工作是其中的重点。
  更大的发现就在接下来的多次考古发掘中。
  在麦坪遗址出土了敞口宽沿罐、敞口平沿矮领罐、敛口瓮等器物,考古学者将这些器物所代表的文化面貌与成都平原、安宁河谷等地的考古文化逐一比对,发现这些器物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一期,即宝墩文化同类器形相似。这些蜀文化明显特征的出现,证实了上世纪考古学者的推论,古蜀文化的前锋的确到达过这里。
  但在更多的方面,文化面貌却表现出一种迥异的形态,非常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房址182座、灰坑725个、灰沟54条,另有窑、灶、墙等遗迹,陶、石、铜、玉石器上万件,令人惊艳的考古数据背后是麦坪遗址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的文化面貌——麦坪文化。
  如麦坪遗址商墓墓葬中的随葬品放置样式,墓葬尾部一般并排放置三个尖底罐,尖状的罐底一一对应放置有同样以“三”为单位的若干陶器座,具有一定的定式,文化面貌又较为统一。这些以“三”为单位的麦坪文化因子占据着之前这里发现器物遗存文化的主导。而高山那头的蜀文化是尚“五”的。
  “整体而言,麦坪遗址文化风格又明显有别于周边同时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负责麦坪遗址发掘的考古队领队刘化石如是说。
  2010年的3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雅安市汉源县召开“麦坪遗址发掘现场会”,宣布在位于四川省汉源县,以麦坪遗址为代表的遗址群中发现了商周及新石器时代的墓地,同时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房屋遗迹。
  拥有至少5000年历史的汉源麦坪,这个曾经仅仅因为小麦的高产而得名的地方,始以一种古老的姿态,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向着公众走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