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获取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质有多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文物收藏”的话题已经从专家学者的学院式研究走入寻常百姓的茶余饭后,文物市场日趋火热,与此相关的各种产业也方兴未艾。11月13日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370多名考生在瑟瑟寒风中赶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2010年度文物拍卖企业专业人员资格考试。“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这个在外界看来神秘的职业,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胜任,他们需要哪些素质?我们可从此次的资格考试上探知一二。


     文物拍卖市场红火 “资格考试”越来越热


     2002年10月、2003年7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国家文物局先后出台了《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对申领和颁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按此文件,拍卖企业能否开展文物拍卖活动须经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许可审批,除必要的资金等硬件外,一定数量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配备也成为拍卖行法定准入的硬性指标和“软实力”。


     据了解,文物拍卖企业专业人员资格考试自2007年开考以来,参考人员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记者在今年的考试现场看到,参加考试的人员既有来自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大型拍卖行的在职人员,也有不少广州、上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考生,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全国范围内文物拍卖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考务工作人员介绍,对于此次考试,国家文物局于今年9月统一向各级地方文物管理部门下发通知和考试大纲,由各地具有文物拍卖资格的企业推荐不超过5名具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参加考试,国家文物局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培训活动,但承担考试费用。同时,本次考试除了严格、规范外,阅卷工作也将全部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承担。据了解,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开考以来,前三次报考人数均超过1000人,但通过考试的仅有160余人,不足20%的通过率显示了考试的难度,即使通过考试并取得证书的人员也还需要接受年检和继续教育。


     在考试内容方面,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分为“文物保护及拍卖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考部分和陶瓷器基础知识、玉石器基础知识、金属器基础知识等选考科目,选考的专业基础知识采取笔试与实物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突出对必要文博、历史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十分强调在征集拍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鉴别能力。考试前十几分钟仍在复习相关知识的考生王先生向记者介绍说,自己所学专业就是“考古与文物鉴定”,虽然已经在拍卖公司工作两年,但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的工作需要政策水平、专业水准和实践操作能力几方面相结合,所以对于考试仍然不敢轻视。


     滥用“不保真” 文物拍卖企业应反思


     虽然考试难度很大,但是中国拍卖市场红火的大背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这一“冷门”职业。以2009年为例,在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文物拍卖市场仍取得了很大成绩,文物拍卖企业全年共进行了450多场拍卖会,拍卖总金额达159亿元,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116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其中,全年拍卖金额超过亿元的企业达21家,有6家公司超过10亿元。更为人们所广知的是单件成交价超亿元的拍品多次出现,文物拍卖开始进入“亿元时代”。


     在此背景下,加强企业规范与专业人才培养也就更显突出。近年来,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是:既然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文物鉴定的必要素质并通过资格考试和认定,那么拍卖企业到底该不该“不保真”?对此,记者在考试现场采访了正在巡考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社会文物处处长谭平。谭平说,“不保真”涉及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建立、鉴定准入制度设立、政府监管资源投入、行业自律建设等方方面面,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旨在考核选拔一批符合文物拍卖企业设立和晋级的专业人才,提高文物拍卖经营队伍的法律意识和鉴定水平,从而规范和促进文物拍卖企业的健康发展。谭平认为,从文物拍卖企业社会责任和拍卖市场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文物拍卖企业应该反思滥用“不保真”免责条款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不保真”仅应是体现文物拍卖机构的谨慎态度和善意措施,不是主观上追逐暴利的工具,也不是规避责任的借口。“不保真”是包括文物拍卖在内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初级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行业发育路径的依赖性和现实性,由于“不保真”不仅仅是专业鉴定水平和能力的考量,更是纠结投机冲动的现实利益博弈,其对行业长远发展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解决“不保真”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开展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质考试只是完善文物拍卖市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的确,对于中国繁荣的文物拍卖市场来说,除了在资金数额上的不断攀升外,严格的企业审核制度、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性追求才是取信消费者、融入国际文化市场的关键基础。而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考试带来的也不应仅仅只是一纸证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