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经典不是拿来怀旧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很长的时间里,似乎有这么一个争论:如何让话剧观众回到剧场。这是个心酸的话题,说明了两点,一是如今的话剧吸引不了观众,二是如今的观众不爱看话剧。实际上,在资讯泛滥、娱乐选择越来越多元的情势下,不独话剧如此,其他舞台形式都差不了多少。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今年文博会艺术节期间,在保利剧院有一台俄罗斯经典话剧《办公室的故事》,两个小时的演出,数十次引爆满场掌声、笑声,这种情形颇为少见。何谓“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如果我们自己不作为一个观众的身份,亲临剧场,一般是很难信任这种描述的。
  对《办公室的故事》,中国观众不陌生。这是一个苏联时期的老话剧,原名叫《同事》,著名作家型导演梁赞诺夫将其更名为《办公室的故事》,拍成电影,1985年曾经在中国上映,极受中国观众的喜爱。苏联的机关设置、运行模式与中国有着高度的亲缘关系,受中国观众欢迎的,首先是熟悉感。剧情里所呈现的机关作风、办公室生态、管理积弊等,与身边的情形都有很高的相似度。共鸣来自熟悉,这是无可置疑的。可以说,如今在深圳上演的话剧《办公室的故事》,是从话剧回到话剧,经过数十年的时光旅行,当之无愧成为“经典”。
  其实,一台成功的戏,它的“主角”色彩应该是模糊的,不是被模糊,而是与所有角色融为一体。不过,既然有了“女1号”,那么男1号应该由那个胆小谨慎,但正直无私、工作勤恳的统计员诺沃谢利采夫来担任。诺沃谢利采夫也是个悲催的角色,人到中年,妻子跟人跑了,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极其艰难。由于生性谨小慎微,不善于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像个老黄牛一样,默默承受机关的庸碌无为,因为卢金娜局长的怪脾气,像这么个中年老男人,经常挨骂是家常便饭。
  女1号跟男1号,显然是个人性格、价值诉求都严重对立的两个人,偏偏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而且,发生了强大的逆袭,男1号不小心改变了这个古板如石头的女人,心如古井的女1号大胆地拿下了这个中年老男人……故事的复述远远要比舞台罗嗦得多,我们只能将这条主线拎出来。至于机关里的其他几位同事,不论是局长的秘书、工会干部、新上任的副局长等等,都不是配角,他们在舞台上共同营造了八卦、庸常的机关风气。
  看完《办公室的故事》,我在思考两个问题:话剧与观众有没有距离,以及经典的当下性问题。
  有一个惯性,看戏要观众,而评戏却没有观众的份。对表演的成功失败作出评分的,往往是演艺圈一厢情愿的,而不是掏钱看戏的观众。这一方面,也有个老生常谈——我们的话剧为谁而演?我们的话剧演的是谁?这个问题就是“话剧跟观众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要知道,观众的每一次鼓掌,不一定是对演员演技的赞赏,而是因某个剧情细节勾连起的现实对应,或一句台词引发的共鸣等。在这台经典剧目演出中,冯宪珍、韩童生等几位话剧大腕的领衔,无疑增加了这台戏的重量级别,但是,到了戏里,他们的身份,将是被糅进去的“卢金娜”局长与统计员,观众点赞的是,卢金娜跟观众的距离近了。戏中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直接与台下观众对接。这出戏里,很多被赋予了中国元素的生活细节,风趣语言,正是观众掌声、笑声的引爆点。
  “经典”应不应该有当下性,经典是不是专门拿来怀旧的?在这个成功的演出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特别留意到,观众席上,年轻人还不少,比例至少超过一半,这说明,“怀旧”不是这批观众买票进场的主要目的。我们要维护经典,但是,擦亮经典这个牌子的,不仅仅是“修旧如旧”,那这样,经典就会坏死,就会找不到观众。可以说,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的,不仅仅是以前的老《同事》,更是当下的《办公室的故事》,具有很浓的中国元素,富有相当鲜活的当下气息,近乎身边新闻一般,与大家的感受高度粘连。比如,剧情赋予剧中人际遇的翻盘、生活的改观,完全符合当下最流行的“屌丝逆袭”之感,两个男女走到一起的方式,也很符合观众的口味,所以,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就是三个字的节拍——“在一起”。
  《办公室的故事》说明,没有与观众感受粘连,就谈不上演出成功。话剧,也可以来一场逆袭。  郭海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